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电子校报 > 正文

[校报426期]青年教师如何摆脱课堂“危机”

近日,温家宝总理和教育届人士对于中国教育反思的来往问答引起关注,也引发了我,一个普通高校青年教师的思考。
  就绝大部分高校人才引进工作而言,从学生而教师,从课堂返回到课堂,是我们大部分青年教师的基本现状,这一现象甚至毫不客气的用“赶鸭上架”这个语词来概括。抛却个人经验积累、主观努力、职业道德等因素,青年教师上讲台面临的课堂危机,其实真还可以从某些客观上的或者体制、机制上的制约因素去寻找因由。我们不妨解析一下青年教师的“危机”因素:
  第一,业务不精。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可以肯定毕业不久的教师,在解惑能力方面尚有欠缺,何来“传道”与“授业”?温家宝总理教师节前夕考察北京三十五中时发表讲话,指出广大教师应该做业务精良的教育工作者。业务精良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不懈的努力、不断的积累。年轻老师要顺利转变角色,胜任教学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和新技能,同时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反思总理讲话所提的希望,顿时感觉任重道远,惟有执着前行。
  第二,定位不明。这一定位,既包括个人的自我定位,也涵盖了学校内涵发展对师资队伍的整体规划与要求。人才质量是本科教学的生命线。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要务,这是人人知晓的道理。与此同时,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更不能偏废,以上3者,本是大学职能的天然3极。就我个人而言,我对科研和教学都怀着同样的高度的热爱,希望为之努力并有所成就。但如何找到科研与教学最佳的契合点、发力点,是我们同事间交流探讨的重要话题。不少导师和学术大家,都比较好的兼顾了教学与科研的互促共进,但对于年轻人而言,还有很长的摸索的过程。同时,根据个人发展特点和兴趣所向,是否可以设立单独的考核指标,鼓励教师特色发展,或成为教学能手,或成为学术尖兵,而不是现在整齐划一的统一教学量+SCI的评价模式?
  第三,投入不足。这里无意去找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与借口,只是在思考如何保证我们“创业”阶段(毕业留校到学术上有所积累、课题职称上有所显示之间的过程)能够专注的投入精力到教学科研之中。相互闲谈间,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比较羡慕以博士后身份留校的教师,或者出国进修的“成功人士”。因为他们可以专注于科研或者项目,保证他的学术兴趣足以支持他课题的连续不间断,而后他更可以在相对新的起点上开始教学之路。再谈到教学的投入,更显仓促,青年教师在保证课题与职称的目标和保证教学育人的目标间,往往感到无助和无所适从,投入不足应该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平心而论,自身尚在教学、科研成长期的青年教师迫切需要我们从个人努力、体制机制、氛围环境等方面通盘考虑,更需要给予其关注。
  • 微笑
    微笑
  • 流汗
    流汗
  • 难过
    难过
  • 羡慕
    羡慕
  • 愤怒
    愤怒
  • 流泪
    流泪
责任编辑:陈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