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岁月变迁,人事更替。有些身影,却历久弥新。
他们宛如闪闪灯塔,又如参天大树,在言传身教中,提供学问坐标系和品格营养液,示范风骨与风度,传承学问与抱负,为后辈成长、学术繁荣赢得时间、空间和方向。在120周年校庆前夕,学校组织青年师生尊取张之洞、章文才、刘后利、陈华癸、杨新美、易伯鲁、沈达尊和熊远著先生,各追忆先贤二三事,以成小文,逐日刊载。写人述事不求面面俱到,但愿微言见大义,细事立风范。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治学育人,先生多多益善。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运动重要倡导者之一,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
三办农学,提出“农务尤为中国之根本”
1889年,署理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奏请于广东水陆师学堂内添设矿学、化学、电学、植物学、公法学五学科。他提出,“植物一学,析其物质类性质,辨其水土宜忌……于是国无弃地、地无遗力”,并聘请英国人葛路模担任植物学教师。但是很快随着人事变迁,接任粤督的李瀚章以“经费难筹”等由,借故将已聘来洋教习或“咨送鄂省”、或相继辞退,“洋务五学”就此停办。
1896年,张之洞时署两江总督,又奏请在南京设立储材学堂,分设农政、交涉、工艺、商务四门,农政列为各门之首。其中农政一门包括种植、水科、畜牧、农器。他曾电请清廷出使大臣在欧洲延聘各门教师。创建工作进行之时,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尔后恰遇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储材学堂数易其名,农政、工艺、商务等门开办情况不尽如人意。
湖广总督任上,张之洞再次提出开展农业教育,力促创办农务学堂。1898年,他提出“窃闻富国之道,不外农工商三事,而农务尤为中国之根本”,奏请兴办湖北省农务学堂。
湖北农务学堂创办后,得益于张之洞长期督鄂,兴建了一批大型近代工矿企业,创办了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工艺学堂等众多新式学堂,湖北成为教育发展“开风气之先”的省份。学堂砥砺而兴,逐渐初具规模,并先后延请美国教习、日本教习来校授课,学科设置、招生条件、学制规定日臻完善,是中国近代创建较早、影响较大的农务学堂,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壮丽起点。1904年秋,学堂迁址新校址,定名为湖北省高等农务学堂,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
扩建学堂,倡导“手脑并用 知行合一”
1905年,湖北省高等农务学堂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宾客盈门、盛极一时。据说,张之洞亲自参加了开学典礼,并饶有兴趣地品尝了学堂自种的大白菜,赞不绝口,称赞道:“到底学堂的白菜受了教育的,好吃些。”一时传为笑谈。
笑谈是否属实无从查缉。但是,作为一个从旧式教育走出来的大儒,张之洞提倡“手脑并用、知行合一”, 重视农业教育须教学、试验与推广相结合,认为“农学非试验难收实效”, 却有例为证。
湖北农务学堂开建时,因条件有限,只能课堂讲授。但张之洞对农务学堂的迁建扩建事宜非常关注。后来因青山堤建成,涸出官地甚多,湖北省府在其中划拨官田2000亩作为农务学堂试验场,并决定将农务学堂迁建武昌城北宝积庵,靠近试验场,就场试办种植、畜牧等事。张之洞亲自审阅新农务学堂的建筑图,三易其稿,才最终定下来。当时,校园周围,田土广阔,除林科苗圃、桑园外,全是农业试验地。校内理化仪器、测量仪器,比较完备,养蚕室全部按日本最新标准仿建,能自动调节温度。
百廿传承,张之洞在开学典礼上的训词“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已经成为华中农业大学长期坚持的育人传统。
送子出国,坚持“自备资斧,不领薪水”
1898年,张之洞的长子张仁权得中贡士,赐同进士出身,韱分户部任职。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张之洞却要求他到海外游学,“今洋务最为当务之急,故拟令其至海外一游,或可开扩胸襟,增益不能。”
张之洞历来注重选送青年学生前往欧美和日本学习,积极主张吸收西方教育的有益部分。史料有载,1904年,湖北农务学堂就选送农科蚕科四名学生前赴日本农学学校进修。
令人称道的是,身为湖广总督、每年官派大批青年学生留学的张之洞,却让儿子舍近求远,到广东巡抚鹿传麟处出国,并且坚持自费出国,在给鹿传麟的信上写明,“该员自备资斧,不领薪水”。
为什么如此严格要求子女?或许可从张之洞所定作为子孙后代取名依据的《续辈诗》中找到答案,“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通津为世用,明道守如珍”。
(本文由晓齐整理,资料来源于各类史料档案、纪念文集、重要文献和主流媒体公开报道,限于历史久远,如有错漏,敬请指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