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达尊(1922—2002),我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他长期从事农业技术经济学和农业生产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学术造诣深厚,在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农业生产函数、农业投资、农业推广等原理和方法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独创性的见解,对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和国家农业技术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威望。
“要回去”
1949年10月,沈达尊正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飞到大洋彼岸时,“要回去!”,沈达尊再也按捺不住那颗迫切归国的心了。
一边是即将完成的博士毕业论文,一边是百废待兴的祖国,沈达尊瞒着导师,一声不吭就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和他同船的还有数学家华罗庚等人。
那篇未完成的博士论文就被无限搁置了下来,直到1978年,才再次被提起。那年,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在加拿大召开第17届年会,沈达尊作为中国代表团代表参会。他在会上遇到了在美留学期间的博士生导师,导师劝他移民到美国,完成博士毕业论文。沈达尊拒绝了导师的建议。他认为,心里有比那一纸学历证书更重要的东西。
事实上,沈达尊并不排斥国际合作与交流。他曾先后赴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加拿大曼尼陀巴大学和阿尔伯塔大学讲学,并主持接待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多位知名的农业经济专家来国内讲学,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农经学界与国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服从组织安排”
1952年,由于院系调整,沈达尊所在湖南农学院并入华中农学院。并入之时,沈达尊到北京参加教师培训。其爱人陈云芬当时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做会计工作。因为陈云芬已经怀孕,她建议沈达尊向组织申请留在北京农大任教。沈达尊却拒绝了爱人的建议,“要服从组织安排”。
学习结束后,沈达尊带着怀孕的妻子回到武汉,来到了当时条件相对较差的华中农学院。沈达尊从教50多年,始终勤勉工作,沈先生的妻子陈云芬女士回忆,“他呀,从没在11点之前睡过”。他先后培养了硕士生12名,博士生17名,为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沈教授是专门来看我的!”
1982年的某一个夜晚,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的罗必良发现,寝室门口出现了一位花甲老人的身影——年逾六旬的沈达尊教授来到宿舍指导他论文的修改。
“很难想象大名鼎鼎的沈教授是专门来看我的。”那次交谈中,主讲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沈达尊提醒罗必良多读书,鼓励他多练笔。罗必良说:“具体说什么记不清了,但是沈教授无疑是把我向未来推进了一步,因为这意味着我是一个有希望的学生。”
在《沈达尊文集》序言里,沈达尊的好友经济学家夏振坤写道,“作为一个老知识分子,他是一位忠贞的爱国者;作为一个学者,他是一位恪守学术良心的有德之人;作为一个教师,他与人为善、诲人不倦,在师生中树立了仁者风范。”
(本文由学通社记者刘晨整理,资料来源于各类史料档案、纪念文集、重要文献和主流媒体公开报道,限于历史久远,如有错漏,敬请指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