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萱(右二)与其他志愿者一起清理淤泥
自河南多地方遭遇极端强降水一来,郑州等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在河南中医药大学。在雨后渐凉且潮湿的空气中,大批受困群众仍然聚集,两个身影走进学校,为受困群众带去一壶壶热水。其中一个身影就是我校动科动医学院动医1906班的马晓萱,她与母亲一同赶到河南中医药大学参加校内救助和抢险排涝。
洪灾面前的坚定选择
“或许我真的帮不上什么,但是我坚定了自己的初心,做到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参加了数日的排险工作后,马晓萱如是说。
7月20日晚11时,已下了二天一夜的暴雨刚有转小的迹象。此时的马晓萱正在郑州市的家中浏览着微博上的求救信息,她思索着怎样才能帮助到受困同胞,为家乡出一份力。
7月22日,学校发布了《致在豫华农学子的倡议书》,倡议书中写道:“希望同学们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中‘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作为中共预备党员,马晓萱深受鼓舞,毅然加入了抗洪救灾的队伍。
当得知河南中医药大学有受困群众,马晓萱便从家中提着热水前往送水,并留下来和母亲一起加入志愿者的队伍,在校内抢险排涝。一锹一铲,志愿者们身着红马甲,将厚厚的淤泥清除,为恢复道路通行和生产创造条件。
“在我看来,志愿精神就像是一杯黑咖啡,初次接触时会觉得苦,当自己真正开始享受这杯咖啡时便会惊叹于它的甘醇与深邃。”在洪涝灾害发生前,马晓萱刚刚结束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她表示,自己对“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有了更生动的理解,自己也将会坚定选择将青春奉献在祖国大地上。
本职专业的科学精神
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马晓萱深知暴雨洪涝过后传染病易高发,甚至会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她在雨后走进社区,向社区居民科普相关知识,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潜在危害和预防方法。
马晓萱也注意到,许多流浪动物也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便带头组织周围群众救助受伤流浪动物,防范流浪动物死亡引发的疫病传播。
谈及选择动物医学专业的原因,马晓萱认为,学校具有较强的教学和教研实力,动物医学专业发展迅速且保持较高水平。她也笑着说到,这更是源于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以及对动手实践操作的兴趣。
暑期,马晓萱和同学们跟随郭爱珍教授等岗位科学家的步伐,走进了宜昌市、荆门市的养殖企业,深入产业一线实践调研。她很珍惜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的机会,她在实践中了解到农牧行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了解到前沿科技发展给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铁桶”式的楼房与生猪养殖结合,实时的监测系统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认为,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土地和人力成本,更能够实时监测每头猪的健康状况从而对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立足华农的心怀远方
“作为新时代牧医人,我要利用好优质的平台和机会,让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短短一句话,马晓萱描绘了自己心中科学研究的模样。在“与岗位科学家同行”实践活动结束后,郭爱珍教授成为了她的偶像,她也将郭老师所研究的项目“人畜共患”确立为自己未来想要继续深入学习和了解的内容之一。
“在这危难时刻,我才真正明白‘同胞’二字的背后的深刻含义,感谢同胞们为河南提供的帮助。”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郑州人,马晓萱表示这是人生第一次经历如此大的洪涝灾害,但在天灾背后的祖国强大和同胞温暖深深打动了自己。
她更加意识到,任何时候祖国和人民有需要,青年学子要用独特的时代优势和专业知识,为那些身处险情的人们点亮希望,为祖国和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永不放弃,奋勇前行。”对于未来,马晓萱表示,自己将依托动物医学专业,不断开拓视野,深入学习和研究人畜共患症等专业知识,踏踏实实增强专业素养,切切实实为人民服务。
在此次防汛救灾一线,不少马晓萱一样的在豫华农学子,牢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践行“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用热爱坚持面对困难,将青春之小我化作阳光,洒向土地,融入祖国之大我。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 孔繁霄 通讯员 石涛审核人 代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