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风昕(学通社记者 黄瑞杰 摄)
“每个人在大学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也很幸运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韩风昕的“天地”或是在自习室的一隅书桌旁;或在实验室的操作台前;亦或是传统文化寻觅的路上……大学四年的磨练,是饱含辛勤的汗水和无声的努力。但他说,很享受在磨练中升华的过程。面对未知的将来,韩风昕仍愿意在自己的天地里尽情升华,展现属于他的独有魅力。
铁杵磨针 厚积薄发
“自己算是有一个比较偏文科的大脑”回顾大一入学时,韩风昕这样形容道。刚开始,水产专业基础课程难度较大,微积分、化学结合在一起如洪水猛兽般向韩风昕扑了过来。一时之间的手足无措让韩风昕陷入过一阵短暂的迷茫。这时的他清楚地认识到——不是天赋型就让自己成为努力型。此后,朝阳描出韩风昕晨读的身影,夜风吹去自习到深夜的疲倦。韩风昕上课结束后就去看网课、翻资料,自己钻研一些问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就去请教老师同学。
在学习上,韩风昕一方面在“做加法”,另一方面也在“做减法”。他不仅会将学到的知识再外延,寻找一些课本上面没有的知识,还会将外延的知识精简再精简,总结成专属于自己的笔记本。他说:“学习就是将书本从薄变厚,再从厚到薄的过程。”
面对问题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秉持行动派的思想,韩风昕做题愈发认真仔细,平日里四教五楼的长廊常常会传来他的读书声,课上的前两排总会出现他的身影,就连平日里吃饭睡觉的时间,韩风昕都会去一一规划。最终的大一上册期末考试,韩风昕成绩稳居年级前列,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取得的成绩推翻了“努力无用论”。他说:“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只要自己肯付出时间去钻研、去了解,就一定会有所进步,在不知不觉当中到达了梦的终点。”
要是遇到学习状态不好时应该怎么调整?韩风昕有自己的一套——南湖跑,“我可是有南湖跑情结的,它对自己来说不单单是锻炼身体那么简单”他很喜欢独自跑南湖,并利用这段时间反思总结自己的一天。“我会每天花四十分钟的时间来跑南湖,同时反思自己的学习状态”,聊到这里,韩风昕对自己的“小心机”不由地哈哈大笑。
千锤百炼 潜心科研
大二的时候,恰逢一个学期的期末周,韩风昕接到了一份来自长江生态保护研究的“邀请函”。这份“邀请函”也意味着此时的他以及所在的团队将要面对期末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两难之下,只能选择一种折中的办法,韩风昕和他的团队将每个人的时间安排到位,只要他有空闲的时间,那么就上去搞科研。做科研任务时,韩风昕和他的团队常常因为激烈的讨论而产生思想的新火花。有了这些新的火花,也意味着韩风昕和小组成员之间常常需要修改数据,互相检查对方的实验结果。“过程很让人头疼,但为了最后呈现的结果做到完美,这也值得。”韩风昕说道。
“严谨是我做科研学到的重要东西,而这也是我的导师周琼老师始终追求,他严谨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回忆搞科研的经历,韩风昕说道。无论忙得多累,韩风昕都力求将科研报告做到完美,让做样本分析的生物公司找不出不漂亮的地方。对他来说,这一份严谨很值得骄傲,也很值得自己坚守一生。
课外锻炼 齐头并进
大学期间,韩风昕收获了知识,也在课余时间锻炼了自己的个人能力。他参加了水产学院的学术科技部,并从一开始的工作人员到后来的负责人再到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学习生活两不误,是他的真实写照。
“山西快书好?山东快书才好吧……”像科研上面思想火花的碰撞一样,这种碰撞在小组讨论时上演,为了探究两种“快书”的发展现状以及受众群体,暑假期间,韩风昕和自己的团队在山东展开关于快书发展现状的调研,与此同时远在500公里外,山西的另一调研小组也在同时开展调研。他们四处寻找快说艺人,上到探访地方戏剧团,下到与公交车车司机闲谈,交流之中才知道快书在调研的这一带几乎绝迹了。这让团队成员都大感失落。可幸运的是,不久之后,悠扬的快书声惊喜了小队的神经,在一处广场处,韩风昕团队找到了一位快书老师傅。惊喜之余,韩风昕也感到失落,老文化消失,何人来传承?调研事迹被长治新闻网报道后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给自己带来一些思考的同时也让自己学会了策划,当策划与现实相冲突的时候怎么去选取一个折中的方案。”韩风昕如是说。
今年九月,韩风昕的“鱼塘”迎来了新的“小鱼”,他担任了水产2107班的下班党员。在暑假期间,他化身主播为新生们答疑。一方面引导了懵懵懂懂的少年们,另一方面也继承了当时韩风昕在大一的时候,学班下班一贯循循善诱的风格。看着这些“小鱼儿”,韩风昕立志要引导他们成为新的“王者”。”
回望自己大学求学的四年,韩风昕很感激华农提供的广阔平台,优质教育,以及让自己既能有机会总结反思,又能锻炼身体的南湖跑。他真诚的希望未来,“小鱼”们在还是“虾兵蟹将”的时候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平台,“没找到也没关系,毕竟大学对大家来说还很长,慢慢探索,总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正在接受采访的韩风昕(学通社记者 黄瑞杰 摄)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虽然最终与“大学生标兵”失之交臂,但韩风昕依然带着他的自信,随时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 贾胤华 审核人 曹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