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婷婷 潘钰琛 曹矞)4月21日晚,“土壤‘身份证’的诞生之路”学术晚茶活动在倍阅书店举行。资源与环境学院蔡崇法教授与40余名同学畅聊土系研究工作,共同回顾土壤“身份证”的诞生之路。
蔡老师从土壤的基本概念引入,提出土壤是在气候、母质、植被、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他表示,土壤性质十分复杂多变,可以从环境健康、地力肥力、建筑材料多个角度给土壤下定义,科学地解析土壤、利用土壤,就需要把复杂多形态的土壤概化成可认识、可利用的单元。“这些单元可看做是土壤个体,科学确定识别土壤个体的指标,并对其进行分类、命名,就是给土壤制作‘身份证’的过程。”
蔡老师和团队成员在湖北和江西调研,累计行程逾5万公里,在师生接力下,历经14年,《中国土系志·湖北卷》和《中国土系志·江西卷》最终成稿,两卷书共计收录了301个土系信息。蔡老师感慨道:“土系研究非常复杂,目前全国不同单位共同完成了国内6000余个土系的确认,但这还远远不够。”他表示,目前科学界将土系界定为土壤的基层分类个体,土系研究工作就是给土壤制作“身份证”,当前我国土系志只收录了部分土壤,如果能把全国的土壤个体即“土系”都探清楚,那么我国土壤资源的利用与改良道路就会变得更加清晰。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全国土壤调查,他充满信心,“相信我们会建立更加完善的土壤身份档案”。
“种植的农田土有连作障碍,怎么从土壤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园艺林学学院马晨哲同学提出疑问。蔡老师肯定了这个问题的意义,他向同学们解释到,连作障碍是不少农作物减产的原因之一。“从土壤方面,主要靠调控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来控制,但是不同的作物和土壤的处理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不能一概而论。”
经济管理学院左晨佳同学问道:“14年的时间里,有什么事情让您印象深刻呢?”蔡老师表示,最让人骄傲的是师生的团结协作、不离不弃和师生的文化精神传承。“这个项目,像是一个长跑,更是一项接力长跑,一个人、两个人很难做到。”他谈到,做研究不能紧盯眼前容易做的,或者短期出成果的,要注重长远,慢慢累积,发挥“板凳甘坐十年冷”和“钉钉子”的精神。
工学院付瑞诚同学在活动结束后说道:“土壤是孕育万物之本,土壤调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义非凡,14年的艰辛不言而喻,这份为科研坚持到底的精神一定会让我受用终身。”
审核人:镇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