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第四届全国水域生态牧场建设论坛在我校举办

核心提示:9月23日至25日,“第四届全国水域生态牧场建设论坛”在我校举办。本届论坛采取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同步进行,来自水域牧场领域相关主管部门、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的180余人参加论坛。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沈丹萍 李思思)9月23日至25日,第四届全国水域生态牧场建设论坛在我校举办。本届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同步进行,来自水域牧场领域相关主管部门、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的180余人参加论坛开幕式由水产学院党委书记秦长平主持。

副校长郭刚奇在开幕式致辞中对参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当前,我国渔业正由传统渔业向智慧渔业转型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在重塑渔业创新格局。水域牧场基于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运用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生态修复、人工增殖,在适宜的海洋及淡水水域构建兼具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渔业次序化产出功能的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牧场建设是新时期我国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举办本次论坛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水域牧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院士谈到,淡水资源是内陆区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点。近年来,淡水水域出现了环境恶化、生物资源衰退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多种问题,在长江流域尤为严重。而水域生态牧场建设被认为是养护生物资源的有效手段,为缓解乃至修复受损渔业资源提供了新的方向。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资源养护处处长罗刚对海洋牧场已开展的工作、建设成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进行详细报告。他表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海洋牧场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安排,海洋牧场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各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规划引领、开展试点示范、争取建设投入、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规范管理,在生态效益、经济社会效益方面初具规模。但我国还存在现有概念滞后于实践需要、海洋牧场建设没有长远规划、海洋牧场发展受政策制度制约、海洋牧场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公益性海洋牧场管护不足等问题。下一步需着力发展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完善扶持政策、强化科技支撑、创新管护运营机制等方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研究所研究员庄平表示,河口海岸是陆地与海洋的“纽带”,具有独特的生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同时也是人类高度聚集的区域,河口海岸湿地具有显著的生态服务功能。但过度、不当的区域开发,使得河口海湾区域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导致关键栖息地快速丧失,生物的江海洄游通道被阻隔,生存水域被多重污染,渔业资源遭到过度利用,危害严重。基于此背景,他介绍了河口海湾渔业生态修复实例以及从资源衰退机理到资源增殖技术,最终进行资源增殖评估,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总体工作思路。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杨红生提出了有关现代化水域生态牧场建设的思考。他谈到,海洋牧场建设应注重数字化、体系化理念,轻简化、无人化装备,精准化、标准化技术以及流程化、智能化管理。在突破瓶颈,引领支撑的同时也需要深入一线来寻找问题。最后,他就“怎么看、如何管、谁来干”三个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号召,希望在未来创建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种业体系、技术体系、装备体系、管理体系。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军通过列举三个案例,分析了淡水生态修复效果并对其进行相关潜力评估。他认为,虽然目前的淡水生态修复效果比较有限,但开放型的湖泊局部治理措施对于局部区域而言依然是有效的。同时,水质的改善和不同类型的治理工程之间存在不同且和投资量不一定成正比的相关关系,且静水生态系统对治理的响应显著高于流水生态系统,较小的静水生态系统更容易治理,未来需要加强生物链方面的增容技术储备。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特以洱海的水生植被恢复工程为例,介绍了湖泊沉水植被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谈到水生植被是健康湖泊的重要表征。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黄道明就水利水电工程鱼类资源保护措施及其有效性进行探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谷孝鸿进行有关长江流域湖泊保护与湖泊渔业的报告,并提出构建覆盖“前-中-后”全过程的海洋牧场评估技术体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涛、浙江海洋大学教授张秀梅分别介绍了人工鱼礁的建设容量评估和我国海洋牧场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海洋大学张沛东教授、大连海洋大学骆小年研究员、江苏海洋大学董志国教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员郑守国副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南水产研究所刘永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杜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任焕萍高级工程师、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李德亮教授等8位学者分别以“海洋牧场典型生境构建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辽宁省淡水土著鱼类开发利用研究进展”“海州湾浅海滩涂贝类种质资源创新与实践”“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与应用”“红树林修复对鱼类保育作用的研究与思考 ”“近海围栏式海洋牧场中华鲟放养效果及保种模式探索”“海洋牧场智能管控信息化建设进展”“南湖东江湖现代化水域生态牧场建设思考”为题做了论坛特邀报告。

耕海牧鱼,海洋牧场已经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及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依托,“蓝色粮仓”的科学规范化布局和高效产业化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杨红生研究员在论坛总结中表示,通过4个论坛主旨报告和17个论坛特邀报告,与会人员对水域生态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进一步达成共识。与会学者围绕海洋、湖泊、河流、河口、湿地、滩涂,及城中湖,从生态牧场的建设、生命的修复、资源的养护、智能化的管理和信息化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分享了他们最新的学术成果和深入的思考,并进行了全方位的前沿科研成果展示。此次论坛中学者们共同探讨了当前国内全水域海洋生产中,生态牧场建设当中面临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推动全国全水域生态平台建设发展的强劲动力,进一步优和化完善海洋牧场建设。

本次论坛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湖北省水产学会承办。

审核人:马徐发

责任编辑:晏华华 刘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