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廖英飞)11月24日至12月10日,化学学院聚焦“五育融通、师生融乐”的主题,围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科学的质量观、卓越的教育教学观、高远的学习观、系统的管理服务观的目标和要求,创新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暨期中教学检查系列活动,全院师生聚焦教育教学中的典型问题深入研讨、碰撞,积极推动教育思想大讨论中形成的观点和方法转化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
破立并举,找寻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问题是教育思想大讨论的起点,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点。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期间,化学学院以四个基层教学组织为依托,聚焦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典型问题,组织各教学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10场教育教学深度研讨。
聚焦“数字化转型下教学创新的路径与方法”,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团队认为,面对当下数字化转型下的教学创新难点,要紧紧围绕课程数字化建设,学习信息化技术、建设知识图谱和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升课程的“两性一度”,有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同发展。
围绕“大学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有机化学课程组提出,批判性思维是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只有鼓励学生敢于挑战传统,才会发现问题。要善于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化学专业课程团队认为,教师要设置一些与生产、科研中的真实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发现科学问题。要以知识图谱建设为契机,梳理各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去除陈旧重复的知识,提升专业课程之间的支撑和契合度,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平台。
针对“如何利用非标试题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问题,物理化学课程团队认为,教育不是注入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核心是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让学生全程参与,脑洞大开,激烈碰撞各种奇思妙想。可采用基于问题式教学(PBL)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利用开放性的综合实验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激发想象力、分析力与创造思维,教师应把课堂教育教学改革作为突破口,把学业评价方式改革作为切入点,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互动,破译“有效教学”密码
针对大一、大二等不同年级出现的共性问题,化学学院特组织教授大一大二的所有任课教师与学生代表一起,开展“教学圆桌对话”活动。
教学圆桌对话活动现场(通讯员 曹敏惠 供图)
师生之间超越“讲台”上下的隔阂,围坐一起,畅谈“教”与“学”,老师们分享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及在实际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同学们则对课堂如何优化提出建议,融乐的氛围让师生们畅所欲言。
化学学院“教与学讲坛:从大创项目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活动现场(通讯员 曹敏惠 供图)
在“教与学讲坛:从大创项目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交流会中,项勇刚、叶染枫分享了他们科创项目的理解,指出科创项目和各类竞赛是挑战自我的好机会,它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促进深度学习。他们鼓励学生多参加科创项目,主动参加学院举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交流,培养其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教学创新是课堂革命的动力,也是提高学生获得感的关键。在“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分享活动中,刘永红、马忠华、陈璐、吴园老师分享了教学创新的做法。学院督导王运老师强调教师要勇于教学创新,要更加聚焦痛点问题,贯穿价值引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改进教学。
共情共鸣,画好教学相长同心圆
本学期期中教育教学检查座谈会,化学学院还创新研讨交流组织形式,设置问题式主题,以圆桌会、茶话会等形式,引导师生平等交流、深度对话、互吐心声。
学生座谈会现场(通讯员 曹敏惠 供图)
在“听取学生的心声”活动中,学院教务学工紧密联动,聚焦新生适应性问题,引导新生畅谈入学以来的收获成长、困难问题,鼓励新生主动与老师通过各种方式交流互动,在师生融乐中互相启迪。同时,还邀请学生客观、公正地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师生同频共振,共享共情。
“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同时又是必要且有价值的事,在学习中找寻获得感,是保持学习热情的必修功课。”石炜老师在师生茶话会中如是说。他谈到,要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要以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实践,不断引导学生树立高远的学习观,激发学生无限潜能。
“历时半个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暨期中教学检查活动的开展,不仅让老师们深入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也进一步坚定了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决心,面向未来,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化学学院副院长曹敏惠教授谈道。
审核: 祝鑫 涂俊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