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光明日报】大学能带给我们什么?

徐 平 (辽宁大学副校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从高中到大学,就如同一个人从一个小小的村庄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大都市,我们所获得的感受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只要留意,就能够感悟大学生活将为我们带来足以受用终生的生命体验。

大学能够塑造我们昂然向上的精神气质

有人问能在大学学到什么?答案的一部分是大家希望听到的,我们将学到许多专业知识,但这些同样可以从书籍或视频中学到。大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所能提供的知识,而在于学有所成后能够以崭新的思想境界观察和审视我们所属于的这个世界。

大学研究的是一般规律,教授的是科学知识,传播的是公共思想,谋求的是公众利益,所以有人称大学为国家之“公器”。所谓公器,就是公共、公用、公益的意思。大学教育就在于启发我们对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探索,将自己所能奉献给超越自我的公共利益。正如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一所好的大学,能够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塑造我们昂然向上的精神气质。

所谓思想境界,就是对信仰的坚守和对理想的追求。北京大学朱志良教授认为,人生是需要有境界的,没有境界的人生,站不高,看不远。表面上看起来,境界对我们没有什么用处,不会给我们带来直接效用,但实际上对我们的人生影响很大。我们的胸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有时候就能决定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美国哈佛大学原校长福特斯在一次毕业典礼演说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就算你们觉得它们不可能实现,也要记住,它们至关重要,是你们人生的北极星,会指引你们到达对自己和世界都有意义的彼岸。”美国哈佛大学在每一位大学校长的就职典礼上,新老校长都要传递两把钥匙,一把钥匙象征着开启信仰之门,一把钥匙象征着开启知识之门。我们从中可以感悟,有了对信仰的坚守和对理想的追求,人就会放弃眼前利益,追求长远利益;放弃个人利益,追求公众利益。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非功利性”。理想和信仰是不能计算的,有了计算就不是理想和信仰。

如果问大学是什么样的,我认为大学首先是能让我们感到思想境界升腾的地方。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在2008年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这样说过:“只要民族没有复兴,我们的责任就没有完成,只要天下还有贫穷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贫困中,只要天下还有苦难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苦难中,这是我们北大人的胸怀,也是我们北大人的庄严承诺。”在一般人看来,林毅夫教授所讲的可能距离我们很遥远,甚至有点不符“实际”,但这却是一种不平凡的雄心壮志。大学就是要将一种崇高的社会理念和历史责任传递给学生,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成为超越自我的一代新人。

大学能够为我们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

文化构成了人类社会经验的广泛性。我们借助文化而发展,在文化熏陶中获得生命的灵动。如果没有文化的熏陶,我们的思想意识就会被窒息,对各种事物的认知就会变得十分麻木。我们对文化掌握得越丰富,对社会发展的感受力就越准确,走向社会的信心就越坚定。可以说,我们未来发展的一切判断、观点、动机、标准以及付诸行动的决心,就集中在我们所获得的文化视域和思想范围里。

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场所,大学集合了多样的文化资源。社会与文化在这里聚合荟萃,科学与人文在这里交相辉映,历史与现实在这里汇集交融。更形象地说,大学就是“南来北往”和“南腔北调”。在多元文化的互动中,我们犹如在时空隧道中穿梭和转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应。通过各种讨论和交流,我们在比较和择取中慢慢将人类社会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智慧内化为自我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练就应对各种文化环境的感受力和适应力。相反,倘若没有这样一种多元文化的熏陶以及多样文化的体验,我们每当遇到新的文化环境,就难以避免出现“适应性休克”。

大学能够为我们提供涵养文化底蕴的宁静环境

我们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又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简约的发展过程。就是说,由社会分工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环境,即简单的社会环境、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前教育为我们提供的是适应简单社会环境的平台,大学教育则为我们提供了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平台。如果一个人缺乏由教育而形成的支撑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价值资源,过早地进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就很容易为社会的多样性所淹没,被社会的复杂性所迷乱,如同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失去了方向感。

在当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市场经济的大潮也在一定程度上扩染到了大学,也有人指出了大学存在的许多“问题”,但大学的精神追求并没有消解。大学仍然以一种特有的“矜持和执着”,守护着相对宁静的校园。

什么是宁静?宁静就是在社会的剧烈流变和喧嚣浮华中保持“置身闲暇与耐住寂寞”的状态,于是,大学也就拥有一个消除了许多糟粕,略去了许多复杂因素的宁静校园。在这里,人们将科学研究作为一种主要的生活方式。正是这样宁静的校园和人们特殊的生活方式,构成了如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所倡导的“精神围墙”。正是大学这种“宁存淡泊心,不去媚俗尘”的独立精神,呵护着我们正在成长中的心灵。在大学里,我们避免了过早依附社会生活的琐事,避免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于是,我们一边可以静观社会云卷云舒,在相对纯净的环境中逐渐形成清朗、明礼、谨慎、淡定的风格;一边又能够涵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沉的内省功夫,品味和思考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蓄势待发。

大学能够为我们提供理性道德的体验

在大学前教育中,我们往往拘泥于形式上的道德要求,比如称呼的使用以及一些简单的礼节,而对道德问题的理解还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难以理解礼仪的核心是理性道德。大学期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环境的变化,认知能力的提高,我们对道德内涵的理解渐入佳境。比如伴随空间的改变,我们远离了父母,正是这一空间的变化,我们开始对父母有了牵挂和思念。同时,通过与更多陌生人的接触,开始思考“他(她)是谁”“我与他(她)是怎样的关系”“我与他(她)如何相处”?在大学生活过程中,通过“合宜”地融入集体生活,慢慢地超越自我局限,体验“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的意境,进而感悟理性道德、承担道德责任,善尽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职责。青年时期是决定未来的“非常时期”,而我们“对道德、伦理以及一些社会问题的关注,这些素质只能在优良的环境里才能培育起来。”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地方,大学为我们提供了理性道德的体验。

大学为什么要严肃处理有作弊行为的同学?这主要就是为了让我们形成诚实的品格。作弊行为既违反了科学信条,也违背了道德理性;既践踏了真理本质,又侵害了他人利益。学校如果不严肃处理作弊行为,教育鼓励了谁?教育又限制了谁?当这些人走向了社会,手中握有了权力,他又会维护谁?坑害谁?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理性道德融入知识教育之中,让我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内在地建立起关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

大学能够培养我们立足未来社会发展的专业知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社会,任何一个行业或部门都有一套复杂的制度设计,甚至形成了专门的话语环境。我们要立足于未来的发展,就要委诸专业能力的提高。如果不具备专业能力,就容易被社会的发展边缘化。

专业能力主要由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方法构成。要想完成某一领域的专门任务,首要的就是要做到相关的知识把握、理论把握和方法把握,否则,无从谈专业能力的提高。这里以概念和理论的把握为例。概念是掌握知识和掌握理论的重要基础。没有概念,我们就无法交流;没有理论,我们就难以思维。因此,概念是认知的要素,理论是思维的基础。只有对概念和理论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才能进行清晰快捷的专业交流。

学好专业知识的途径是专业训练。青年人的特点往往是缺乏稳定性,而专业化则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此就必须经历严格的专业训练。美国科学社会学家巴伯认为:专业知识是非常高度专门化的观念系统,只有那些在有关领域接受长期训练的专业人员才能得到。就未接受过训练的人理解这些观念而言,他只能了解某些基本思想,而不是完整的专业综合性。从信息组织方式来看,专家通常拥有比业余爱好者更加精细的信息网络,信息结点多且相互联结,以及更好的层次结构。

大学期间,专业训练主要是围绕课堂、实验、文献阅读、调查研究、课堂讨论、论文写作等展开的。每个教学环节设计都需要我们细微地去体会。就是说,大学期间的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走向新的更高的学习阶段,直至最后走上创造的平台。比如课堂是习得知识的过程,实验是规范运用知识的过程,调查研究是寻找知识依据的过程,文献阅读是增加对知识理解的过程,课堂讨论是通过思想交流内化知识的过程。以文献梳理为例,这是教师经常强调的问题。所谓文献梳理,就是通过大量的“抄、摘、引”,将前人在同一领域里完成的工作进行消化、考订和综合,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就难以形成具有创见性的新认识。在文献梳理过程中,我们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扩大了理论视野、增强了历史意识、增进了哲学蕴涵,同时也逐渐养成了判断力、解释力以及表达力。

总之,大学是承载我们人生经历和青春记忆的最美好的场所。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我们将经历一个巨大的人生蜕变。在这巨大的人生蜕变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以彻底的觉悟、坚定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努力,大学就会成为我们未来的“应许之地”。

来源:《光明日报》
http://news.gmw.cn/2013-11/11/content_9449761_3.htm

  • 微笑
    微笑
  • 流汗
    流汗
  • 难过
    难过
  • 羡慕
    羡慕
  • 愤怒
    愤怒
  • 流泪
    流泪
责任编辑: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