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大学语文为何不受待见

作者: 赵婀娜

赏美文、品诗歌,曾经是大学语文课上最惬意的事情。然而如今很多高校的语文课却乏人问津,有的学校甚至连课程都开不起来。一头是五花八门的选修课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头是被奉为“根基之学”的语文课遭受冷遇、门可罗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令人心忧。

无论是应民族文化传承之需,还是及人文素养提升之要,大学语文都不应该成为一个被疏离、被忽视的对象。大学语文课所遭遇的尴尬,固然与崇尚实用、速成的浮躁社会风气有关,但校方对学科重不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科不科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愿不愿意去听。要给大学语文教育开出合理药方,并非易事,各方都应当共同反思、认真探索。——编者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曾在我国各大学普遍开设。但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却中断近30年,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才得以重新开设。如今,又一个30年过去了,令人未曾预想的是,大学语文却再次“遇冷”,很多大学陆续取消这门课程,没有取消的也逐渐把这门课程边缘化,从必修变为选修。任课老师不重视,学生更是应付了事。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宣布将在2013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将“大学汉语”课程由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面对舆论质疑,校方宣称此举并非弱化、取消“大学汉语”课程,而是旨在拉开全面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序幕。大学语文,缘何命途多舛?高校关于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能取得预期效果吗?

尴尬——大学语文沦为“高四语文”,教材质量次,学生满意度不高

大学语文在高校中的境遇,究竟有多尴尬?不身处高校其中,我们或许难以想象。

“大学语文这么多年来,在高校已经沦为不受欢迎的课。”提及高校“大学语文”的现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不无忧虑。为什么?李山表示,首先是没有老师愿意教。在高校中,大学语文是公共课,可是在不少老师的观念当中,教学和科研水平不行的老师才会被要求去教授公共课。“尽管这是一种陈腐的观念,但的确在现在的大学中普遍存在。”

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也不尽如人意。对此,李山有深刻体会:“我曾经在大学语文课上使用过两种版本的教材,其中的一些选文适合中学生使用,但却远远不能适应大学生审美取向的需要。同时,教材编写也较为混乱,一些大学自己编写的质量尚可,但一些出版社编写的教材往往只是挂上一些知名教授的名头,编写过程缺乏系统的设计和精准的育人理念,质量难以令人满意。”

李山介绍的情况,只是大学语文若干尴尬中的两种。一份关于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于现有的授课方式(主要是讲授法),13%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受”,45%的学生认为“死板、但已经习惯”,42%的学生强烈要求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在改革“大学汉语”教学的声明中也直言,自2007年在全校开设“大学汉语”必修课以来,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与专业教育脱节、教学质量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满意度不高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大学语文教学不能变成‘高四语文’”,中国人民大学相关负责人强调,应与此前学习阶段的语文教学有明显区别,合理分工。大学语文应当注重向上升华,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向纵深拓展,培育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向实践延伸,培育学生综合性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不能仅仅止步于“大学汉语”课程。

归因——学科定位模糊导致大学语文的教学各自为政,功利化风气加剧其边缘化

大学语文遇冷的背后,不仅仅是课程教授方法适合还是失当的问题,还有复杂的综合原因。

首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令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一直较为模糊,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长期存在选文教育派、人文教育派、文学教育派、语文专题派、人文语文派等各派纷呈的现象。

有专家指出,“正是由于对学科定位认识不同,所以大学语文教材的编著、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设置等均呈现出各自为政、各以为是的局面。这种局面导致了许多人对大学语文的误解以及教学方向上的无所适从。”

当然,大学语文教学本身的弊端也是遇冷的重要原因。记者了解到,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无法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加之一些老师在授课时还依然遵循中学语文的授课模式,使得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排斥心理越来越强。考试评价体系的相对落后,也使得不少学生依然满足于考前突击和死记硬背,使得大学语文的授课效果与授课初衷——培养大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精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品德,渐行渐远。

市场化、功利化的社会风气也导致大学语文遇冷。有专家表示,大学语文的特点在于人文性,同英语相比,大学语文少了几分功利性,却也少了被重视的程度。校园里, 我们会看到很多晨读英语的人,却甚少听到诵读中文的声音。

前路——母语教育并不能单靠一门课程来强化,未来应创新母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许多专家已经看到了当前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一些院校也决意革大学语文之“命”,力图从根本上扭转大学语文教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学人文素养培养的不力现状。

“学校深知母语教育并不能单靠一门课程来强化,大学汉语课程难以承受母语教育之重。只有全校各专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重视母语教育,不断创新母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使母语教育更加丰满有效,增进学生的厚重素养。”中国人民大学相关负责人强调。

记者了解到,人大在改革“大学汉语”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出台了“一揽子”计划,进行了详细的顶层设计。比如,在课堂教学方面,建设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群、原著原典选读课程群、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群等,加强文化历史教育,着重培养汉语素养;在课外教学方面,组织教师指导全体学生课外阅读历史文化经典;组织文学院作家开设“作家谈写作”系列公开讲座;建设“大学生写作指导中心”,由专业教师和符合条件的同学,针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写作指导等等。与此同时,加强教师教学发展和培训工作,提升教师自身的母语水准和教学能力,探索进一步系统强化母语教育、增强学生文化底蕴的路径。

对此,不少学者表示认可。有专家强调,“面对文化转型带来的文化失范、文化迷失,大学的学术研究不仅秉承着文化守护的责任,还肩负着文化探索、文化创新的使命。依托这种文化背景,大学语文教育不仅应当成为先进文化的传递者,还应当成为主导文化的示范者、多元文化的整合者、融通者、指向者。”

“大学语文必须要收录水平高的选文,多一点启发性强、思考性强的作品。而且,在高校中,应该由最好的老师来教授大学语文公选课,让最好的老师来开经典课,让老师们在学生中去普及、传播经典。”李山强调,“语文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知识层面的,要对民族语言做到健全的掌握和出色的使用;一个是文化层面的,关乎民族的发展和个人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些高校关于大学语文的改革,如果能让语文教育变得更好,或许也是一桩幸事。”

来源:人民日报
http://www.qstheory.cn/wh/ly/201311/t20131125_295479.htm

  • 微笑
    微笑
  • 流汗
    流汗
  • 难过
    难过
  • 羡慕
    羡慕
  • 愤怒
    愤怒
  • 流泪
    流泪
责任编辑: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