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教育改革要做到“三个进一步解放”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改革要善于做到“三个进一步解放”,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鲜明提出“三个进一步解放”,即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动力、条件和路径。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改革要善于做到“三个进一步解放”,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进一步解放教育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改革的总开关和原动力。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深度、力度和广度。只有冲破各种僵化、陈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才能不断以思想的解放推动教育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化治理体系特点鲜明:一是内涵全面,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方面。二是主体多元,政党、政府、社会、市场、公民等多种力量参与其中,共有、共享、共治。三是法治方式,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不是简单命令式、行政化的管理。目前,我国有各级各类学校53万所、学生2.6亿人,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国家民族,教育系统庞大而复杂。从自上而下的管理,走向各方参与的治理,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需要教育思想观念来一个转变。
  重新认识市场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决定》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将市场由基础性作用提升到决定性作用,是重大的理论创新。这要求:一方面,教育如何更好地认识和运用市场规律,从而更好地运用市场机制,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活力和效率;另一方面,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产出的科研成果,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惠及全民的公益事业,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仅仅依靠政府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因此,必须一要坚持政府主导,二要引导社会参与。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市场在教育领域到底有什么影响,如何认识和发挥市场或市场机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需要教育思想有新的解放。
  进一步认识民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决定》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提法明确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地位。同时,在产权保护上,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在政策待遇上,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办学体制和结构逐步调整,民办教育迅速发展,在提供更加丰富、更为多样的教育供给,增强教育发展活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总的来说,对民办教育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民办教育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如何进一步改革办学体制机制,明确民办教育地位和作用,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供给模式,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教育思想来一个转变。
  把教育公平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进一步推进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教育是民生之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实现教育公平,才能从根本上斩断贫困代际转移的链条,奠定每一个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如何落实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整体规划和推进教育公平,以公平为导向整体设计和规划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
  思想是不是真正解放,必须体现在教育生产力是不是解放和发展上。教育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根本标准是看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提高全民族素质。生产力就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三要素中,人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不论是提出管理就是生产力,还是创新就是生产力,其实质都是人这一核心要素。在现代工业化、信息化生产中,技术的更新改造、资源的有效利用、先进生产工具的运用,都取决于包括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一般劳动力在内的所有人的素质的高低。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当今时代,学生全面发展最核心的指标,是学生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是否具有实践能力。蔡元培曾认为,现代学生至少应具备三项条件: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对今天依然适用。这些都要求,教育改革要结合时代特征,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
  增强教育的适应性。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组成部门,教育办得好不好,教育生产力能否发挥作用,关键是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方位的衔接和匹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结合点是就业。就业,对于学生而言是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个人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企业而言是找到了一个好员工,事业发展增添了新鲜活力。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实质是教育的适应性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结构性矛盾的问题,也有学生素质、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就首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结构,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各级各类教育、区域布局、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增强培养、需求、就业的啮合性。其次要增强人才的适应性。根据科技发展、产业升级、文化创新、社会转型等要求,调整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合适的人才。
  提高教育的灵活性。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对教育需求也多种多样。教育改革应朝着增强教育体系的灵活性、多样化的方向去努力。一是学有所教。搭建各级各类教育沟通、各种学习形式衔接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让所有的人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二是学有适教。要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提供适合的教育服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的能力、潜质和兴趣,产生重新选择学校、选择专业的需求,要相应建立灵活、便利的转学、转专业的渠道和机制。三是教有所变。增强教育自我革新能力,主动适应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人的需求和社会需要,及时创新教育制度。
进一步解放和增强教育活力
  市场的活力在企业,教育的活力在学校。如何办学,校长最清楚;如何育人,教师最清楚。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体系,只有充分激发地方、学校和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让一切教育活力竞相迸发,才能把教育思想解放的成果转化为发展教育生产力的效果,增进人民福祉。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解放和增强学校教书育人的活力。30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证明,扩大办学自主权是激发学校活力的重要举措。时至今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进入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阶段。这就要求学校真正实现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这是《决定》的明确部署,也是近年来学校的强烈呼声。针对政府与学校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政府越位、缺位不同程度存在等问题,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把该放的坚决放给学校,把该管的坚决管住管好。针对检查评比过多、学校难以静下心来教书育人等问题,要积极转变管理方式,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办学环境。针对一些学校自我约束机制不到位、难以用好自主权等问题,强化制度建设,推动学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确保用足、用好办学自主权。总之,就是要通过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倒逼政府转变管理职能和方式,倒逼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倒逼学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解放和增强地方发展教育的活力。我国疆域纵横960万平方公里,城市农村、东中西部千差万别,五级政府实行管理。对于教育这样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的事项,由地方管理会更方便有效。因此,要在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统一性的前提下,加强分类指导,扩大地方的教育管理权限。省级政府对于中央而言,贴近基层,对于市县而言,财政统筹能力较强。因此,应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切实发挥好省级政府的独特优势。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下移教育决策层次,解决以往教育决策中对区域差异考虑不够、对不同地区教育需求兼顾不够等“一刀切”问题,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推进管办评分离,解放和增强社会支持教育的活力。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教育体系,应该是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各司其职,各尽其职。目前,总的来说,政府存在管得过多的问题,社会存在支持过少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最终受益者,社会蕴藏着巨大的支持教育的资源。几千年来,我国就有兴办私学的传统。因此,要通过推进管办评分离,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新型关系。首先,社会要知道政府和学校在干什么。这就要实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扩大社会的知情权。其次,社会要有合适的参与渠道。这就要拓宽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渠道,清理不合理的歧视政策,健全捐资助学鼓励和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委员会制度和高校董事会(理事会)制度,扩大社会的参与权。再其次,社会要有成果的甄别机制。这就要推进社会评价,支持和鼓励各类学会、协会开展教育评价,扩大社会的监督权,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 刘自成)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8/201401/162050.html

  • 微笑
    微笑
  • 流汗
    流汗
  • 难过
    难过
  • 羡慕
    羡慕
  • 愤怒
    愤怒
  • 流泪
    流泪
责任编辑: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