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的荆楚乡村,暖阳融融,家家户户把一年的收成搬到院子里沐浴阳光,苍黄大地多了几分斑斓。对于李翔妹而言,丰收的不仅是当地的乡亲们,还包括自己。
李翔妹是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农村发展专业的硕士生,正参与学院组织的“十县百村荆楚行”社会实践。今年7月来到湖北枣阳鹿头镇刘庄村,已在这里生活了半年。“月底就要离开了,还没搞得劲(待够)。”即将期满返校的她学了几句地道的枣阳话。
和李翔妹同期到农村实践的还有文法学院的81名硕士生和本科生。半年来,他们在广袤的荆楚大地,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做贡献,长才干,在心里埋下扎根农村的种子。
振兴路上的青春力量
在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散花镇天井湖村,提到彭达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这个小伙子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大恩人呐!”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26岁的他是个大老板。
彭达是社会学专业研究生,5年前,还在念大三的他着手创业,承包了天井湖种植菱角,围绕菱角产业创立两家公司。今年,学校和武汉市政府联合启动“乡村振兴人才导流回乡工程”,他在项目推动下又到武汉蔡甸开发了500亩菱角种植基地。至此,他团队的生产基地总辐射面积达20000亩,年销量达3000万元,为5000多位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彭达(左一)和他的创业团队
“看!鱼正在享用美食呢。”初冬的天井湖湖面飘着零星的菱角残果、残叶,水面不时泛起水花。彭达解释,那是鱼儿正在觅食。他带领团队创造性探索出“菱—菱—鱼”生态种养模式,先在水塘种植两年菱角,再养一年草鱼,收采完菱角后,留在塘里的果、叶是鱼类喜爱的食物,鱼类的排泄物又丰富了塘底的养分,适合来年菱角生长。“这种模式能节约种植成本、提高产值,又保护环境,菱角亩产量从1500斤涨到2500斤。”彭达得意地说。
在2021年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中,彭达发起的“菱辟蹊径 强农兴农——菱角全产业链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夺得大赛金奖。12月16日,团队又获得第二届“成思危社会企业奖”。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振兴是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坚实的基础。学校为大学生搭建了创新创业的舞台,彭达在为农民增收致富中实现着创业理想。”彭达的导师、文法学院院长田北海教授充满欣慰。
基层治理的课程实践
今年4月,学院发布了《“十县百村荆楚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学生到基层后,依托村官助理等实践岗位,协助开展村务工作,参与服务乡村建设,当好资源链接员、政策宣讲员、数据调研员、“三农”研究员和农民的勤务员。
刚刚忙完疫苗接种工作的李翔妹又紧张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宣讲中。“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李翔妹熟练地向前来调研的团队介绍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从“小三园”到特色农产品、从乡村文化墙再到厕所革命的推进情况,她都如数家珍。
李翔妹(左一)随村干部入户调查
与此同时,在隔壁镇实习的汤钰,正挨家挨户走访鳏寡孤独群体,建立助老工作台账。农村发展专业的他,把课堂知识和社会实践融会贯通。他在实习日志里写下“路面硬化问题群众和有关部门的意见不对称,如何协调?”“农技推广中存在着科学经验与地方经验的冲突,如何破解?”……他将在实习报告中一一回答这些问题。
300多公里外的武汉蔡甸,研究生胡燕翔先后在社区管委会党政办、农办和组织办实习。入户调查、统计报表、疫情防控以及换届选举便是他的工作日常。“最大的收获就是加深了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解,在这里,我学到了课本之外的知识。”
文法学院党委书记瞿明勇介绍,学院自建院以来就有“深入农村做调查”“农村研究为农人服务”的传统。本次社会实践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咨政服务能力。
扎根农村的人生理想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国际研讨会中,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学会会长、华中农大文法学院钟涨宝教授号召社会学人积极回应时代议题,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智慧。
广大学子们用服务乡村的生动实践回应了老师的教诲。现在的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村里的工作节奏,但最开始并非那么顺利。
“刚来村庄比较腼腆,又听不懂当地方言,工作开展很困难。”同学们回忆。除了“语言关”,还得闯过“饮食关”。好在村干部和老百姓都非常关照他们,大家慢慢适应了当地生活。
对此,同在枣阳实践的何亚新感受更深刻,“夏天桃子成熟,乡亲们会喊我们去采摘,还让我们给亲朋好友寄一份。他们的黄桃可好吃了!”时隔半年,何亚新依然忘不了那口甜脆。
在武汉新洲,实习生代陈琳成为了村民的自家人,“欧家湾的熊阿姨,经常和我拉家常,留我吃饭,还和我一起拍抖音。”当得知代陈琳要研究乡村文化,这位熊阿姨做起了向导,带着她去村里的文化空间一路转一路讲。
半年的实践让这批大学生从校园走进农村、融入农村,梦想留在农村。
“现在农村的物质条件改善了,但基层社会治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青年干部资源稀缺,村务工作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李翔妹坦言,“我想毕业后回到农村,做一名为农民谋幸福的耕耘者!”无独有偶,汤钰也报名了选调生考试,“如果有幸考上,我想把青春留在基层。”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夏静 通讯员 晏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