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光明日报】深耕“问学”沃土 涵育“兴农”人才

核心提示:8月30日,《光明日报》客户端刊登题为《深耕“问学”沃土 涵育“兴农”人才》文章,讲述了我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以学院获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营造浓郁的“问学”文化,赋能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人才的故事。

炎炎盛夏,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一支师生队伍,从湖北武汉出发,赶赴1900公里外的甘肃张掖开展教学实践,在全国最大的制种基地探寻农业“芯片”育成之路。

置身现代化的农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艾天旭同学兴奋不已、憧憬满怀:“原来农业也可以这么酷!我要学好前沿科学,‘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从校内课堂到校外实践,华中农大植科院聚合多方育人资源,搭建广阔育人平台。以学院获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营造浓郁的“问学”文化,赋能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人才。

精神传承:涵育先贤家国情怀

在华中农大荟园学生公寓,有一间学生活动室名为“问学斋”,“问学”二字出自《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指君子应尊奉德行,善学好问。植科院师生经常相聚于此,碰撞思想、精神交融、共享成长。

“刘后利先生最初研究水稻,因抗战需要,开始研究棉花,响应国家发展油菜的号召,他又从事油菜研究,还为我国开辟了一个新的‘小作物’(油菜)研究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做客问学斋,与青年大学生分享恩师科技报国的故事,并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做好准备,为国家贡献力量,为科学奉献智慧。

“傅院士一生潜心油菜研究,把油菜花变成了老百姓的‘致富花’。学院还有诸多为‘三农’事业拼搏奋斗的科研工作者,他们的光芒照耀着我,也引领我走上学农、强农道路。”植物保护专业许承慧同学对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谨记于心,目前正攻读博士,朝着农业科学高峰冲击。

傅廷栋院士讲授人生成长思政课

傅廷栋院士讲授人生成长思政课

问学斋师生交流平台不仅有先贤心系家国的故事,也有学人追梦的故事。国家教学名师张献龙、曹凑贵教授与学生交流“奋斗无悔”的成长奋进历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彭少兵教授分享国外求学路和对再生稻研究的笃定与坚持;洪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严建兵教授讲述师生接力攻关18年,发现玉米水稻增产奥秘……

植科院党委书记周雄表示,通过面向青年大学生讲好学院发展变革、先贤为国为民、学人潜心奋进的故事,引导学生在聆听故事中领会个体与民族、党和国家及时代的辩证关系,把个人的发展融入祖国的复兴大业。

知识传授: 培养新农科拔尖人才

作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学院,植科院也曾面临“谈农色变”的尴尬境遇。农学、植物保护这些看上去有点“土”的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低,学生入校后转专业的也不在少数。如何稳定专业思想,留住学生,一度成为学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植科院审时度势,从革新人才培养方案着手,全面加强传统农科专业的改造,拥抱农业新科技,成立作物信息研究中心和作物信息教研室,组建宏观农业研究院,建成高标准智慧农业实验室,还新增了应用生物和智慧农业两个专业。每年的迎新季,一批科学家用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研究发明开展新生导学,改善学生的专业认知。

“硬件”的加持让学农变得很潮,“软件”的投入也丝毫不含糊。学院所有教授都为本科生讲授一门完整的课程,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推进小班教学,实现专业核心课、学科基础课小班授课,让学生成为课堂中心。在《普通遗传学》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双向奔赴,不断强化学生求知欲与批判精神。

姜道宏教授与同学们一起观测植株实验情况

姜道宏教授与同学们一起观测植株实验情况

2021年5月,首届智慧农业产学研生态峰会在华中农大举行,来自全国农业领域的知名专家,企业大咖齐聚学校,共同研讨智慧农业发展。峰会围绕“硕彦”“硕果”计划凝聚智慧,贯通本硕博人才培养路径,着力培养新农科创新型高端拔尖人才与农业产业化发展高端领军人才。

浓郁的学术氛围,改观了同学们对农业的印象。此前,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龙跃轩同学对农科兴趣并不大,经过张献龙教授的悉心引导,他坚定了专业思想,本科期间就发表多篇SCI论文。“目前,我在导师的带领下从事新兴的三维基因组学研究,希望勇闯农业科学的‘无人区’,为我国农业科技做出更大贡献。”

植科院院长朱龙付教授介绍,通过系列改革,学生深入“三农”领域,理解农业更加全面客观,融入农业科技创新攻关的愿望更加迫切。农业方向升学深造率逐年提升至60%,本科毕业生80%以上均从事农业相关领域工作,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时代的需求之中。

耕读传家:继承知行合一风尚

学院传承自 1898年办学伊始张之洞提出的“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办学理念,注重在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华中农大的试验田里,总能看到一群年轻人在田野中耕作,他们围在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智能装备前,探讨通过智能设备控制无人化农田灌溉、施肥、病虫防治的问题,练习操作无人机和机器人工作,他们便是正在上“三田三早”实验课的学生。

“三田三早”是学院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实践育人模式。“三田”即“种子田、试验田、丰产田”,“三早”即“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三田三早”助力师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

2019级农学专业的张慧对学院“三田三早”有着特殊的情感。“我们在田地里种植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不同的农作物,看着作物萌发,出土,开花结实,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在‘三田’课中发现的问题又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探究,这样的课堂很有意思!” 如今,无人机培训、智能机器人操控、智慧水肥一体化管理已融入农业生产实践,传统的“三田”也转变为兴趣田、示范田、创新田和智慧田。

学生在“三天三早”实践课操作无人机

学生在“三田三早”实践课操作无人机

刚刚过去的暑假,学院100支社会实践队伍奔赴全国100多个区域和产地进行专业实习实践,他们随同彭少兵教授前往“再生稻”基地,见证科学技术变革种植方式提高产量的重大突破;紧跟姜道宏教授针对性解决作物病虫害问题为民谋利增收;跟随边银丙教授了解香菇产业发展,实地感受科学家们在产业扶贫中的伟大贡献……同学们在科研探索和产业报国中彰显青春担当。

“一代又一代植科人,一手拿书本,一手拿锄头,勤耕苦读,又红又专,用智慧与双手助力农业发展。”植科院全体师生对耕读传家育人成效充满笃定。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夏静 通讯员晏华华、熊攀攀)

原文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719d6ad082334bb68e05f5a71c3b9032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