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华农
首页 / 媒体华农 / 正文
【长江云】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与祖国同行 为人民奉献

昨天,华中农业大学迎来一位特殊的新生——来自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的彝族女孩龙海芬,她是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支教过的学生。22年爱心接力,写就的这段温暖故事,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从22年前,华中农业大学大三学生徐本禹和同学第一次前往黔西山区支教,到2005年,华中农业大学成立了“本禹志愿服务队”,再到如今的21支本禹志愿服务特色分队,一批批的年轻人在志愿服务中找到青春方向。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这段时间,以华农学子徐本禹、赵福兵、张瑜为原型的原创话剧《牵挂》进入最后的联排,观看这场话剧,是每年华农新生入学的第一课。

这个情节,取材自2002年,大三学生徐本禹与贵州岩洞小学孩子们的约定,一年后,徐老师兑现承诺,只身重返大山深处,在没有水电、不通网络的艰苦环境下,又陪伴孩子们度过了两年的时光。

共青团湖北省委副书记徐本禹:“我应该用我的能力,虽然我没有钱,但是我有我的知识,我来用我的知识来帮这边的孩子。”

2005年,为传承徐本禹支教的火种,华中农业大学成立“本禹志愿服务队”,20多年来,226名志愿者接力前往乌蒙山区、武陵山区支教。樊懿楷是“本禹志愿服务队”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在他的记忆里,支教的那一年他走过最多的山路,也收获了最多的笑容。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2022级博士、“本禹志愿服务队”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樊懿楷:“每天的工作除了教学之外下课就是去家访,而且没有其他的交通工具,我们只能走。有很多学生家很远,单程可能要走一个半小时,我们来回可能就是3-4个小时,很多地方是没有路的,我爬的时候是要手脚并用的状态。”

志愿者敲开的不仅是家门,也改变着村民们对子女教育的看法。他们发挥所长,专门开设了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大山有了合唱团、科学自然课、美术兴趣班.....山区孩子们体验到了校园生活的缤纷多彩。

华中农业大学2022级博士“本禹志愿服务队”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樊懿楷:“我们之前这个学校的高中入学率可能只有20%,大部分辍学打工。到今年去统计其实已经有30%-40%的同学可以上到高中,我们心里其实特别开心。”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辅导员、“本禹志愿服务队”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郭子鸣:“面向小孩子开展这种自然科学教育,让孩子们养一株蒜苗,留守儿童在养蒜苗的过程中他有了一个心灵的陪伴和寄托之后,自然而然学习成绩就得到了提高。”

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他们弘扬志愿精神,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带着殷殷嘱托,华中农业大学创新志愿服务组织模式,创建了21支本禹志愿服务特色分队、400个本禹志愿服务小组,奔向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浇灌出一朵朵美丽的志愿之花:在贵州大山深处,曾经透风漏雨的土房木屋已变成现代化教学楼;在恩施建始,农民播种、养殖的难题在博士服务团帮助下迎刃而解;在武汉市盲童学校,盲童们用指尖和嗅觉打开“看”世界的窗口……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23级研究生、“本禹志愿服务队”队长李博涵:“包含研究生支教团、红杜鹃爱心社等在内的21支特色分队在环境保护、基层治理、助老助残等方面都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几天后,华中农业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即将启程接棒,他们将继续用青春和热忱照亮偏远的大山。

长江评论:把爱心画圆

今天,华农学子支教的学生成为了华农学子,爱心画成了圆,这个圆,在千千万万次接力中,不断扩大。22年间,从一个本禹,到200多个本禹;从一支队伍,到20多支特色队伍、几十个特色小组;从一所小学,到数十个学校、社区,年轻的志愿者们越千山、涉万水,把爱心的火种播撒向四面八方,用青春和奋斗,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

(长江云新闻记者 祝如月 谭思为)

来源| 长江云新闻

链接:https://m.hbtv.com.cn/p/4465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