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
首页 / 交流合作 / 正文
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召开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远璟 许蓉)12月26日,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院士、北京大学张改平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姚斌院士、云南大学张克勤院士、我校张启发院士、陈焕春院士、金梅林院士、清华大学陈国强教授、北京大学陆雅海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钱韦研究员、我校姜道宏教授等11位学术委员出席会议。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高翅,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江林,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新海,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张彦,学校科发院、全国重点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及实验室100余名固定人员参加会议。

姚江林宣读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学术委员会主任陈焕春院士主持报告会。

高翅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并以“微”“生”“物”为关键字提出实验室建设要求,希望微重勇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排头兵、领头羊使命,矢志强国复兴。他指出,“微”一是指“微言大道”,微生物“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微生物研究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全体研究人员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要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排头兵、领头羊作用,坚持以“创新、创造、创业”实验室文化引领发展。二是“知微知彰”,青年教师要向教育家、科学家等“大先生”们学习,即“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做到“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上揆天道,下察民情,酌古准今,睹始知终”,要具备前瞻性、预见性。三是在做学问过程中要做到“钻坚研微”,紧紧围绕“四个面向”,钻研艰深精妙的学问、博闻强识。

“生”是“国计民生”。实验室提出的“三创”理念关系到国计民生,三家共建单位是一个共同体,是“价值共同体”和“学术创新共同体”,更是“生命共同体”。实验室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要建立相应机制,实现“共生共荣”。高翅勉励实验室全体人员,遇到困难时要能看到前景、看到光明、看到希望,提高我们的勇气,“要有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更要有“以质图强,融创致新”的豪气。

最后是“物”,高翅指出,实验室人员要践行“三创”精神,这要体现在以“国富民强,物阜民康”为己任,开展科技创新,最终实现“物产丰富、人民安康”。

李新海、张彦先后代表共建单位致辞,介绍了本单位基本情况及在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方面采取的系列举措、政策和今后的工作规划,表达了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决心,将积极开展科研合作和技术攻关,促进标志性成果产出和产业化应用。姜道宏向学术委员会汇报了一年来实验室的工作亮点及取得的成绩,总结了主要做法和不足之处,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计划。

李国田、邹婷婷、谢书宇、彭楠、王辰、郑贤良等6位青年学者分别围绕“水稻-微生物互作及广谱抗病、噬菌体感染与细菌免疫防御的机制研究、发掘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工具服务农业微生物育种、兽药高效精准递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真菌天然产物挖掘与生物合成、酶的理性设计及高效细胞工厂构建研究”等主题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学术委员们对实验室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一是利用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等现代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微生物资源库建设;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强化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开展科研项目的组织和攻关工作;三是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技术路线布局,突出创新链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有机衔接;四是加强合成生物学、发酵工艺等平台建设,推动相关领域的新技术的突破;五是加强学科领域间的协同攻关,持续围绕农业绿色发展、粮食安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等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六是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年轻科技人才的培养、战略科技领军人才的布局;七是积极探索三家共建单位合作机制,凝练特色,推动校企所协同、产学研融通,实现高质量发展等。

审核人 吴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