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
首页 / 交流合作 / 正文
崔鹏院士谈长江上游山地灾害

南湖网讯(通讯员 胡节)4月20日上午,应我校蔡崇法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做客资源与环境学院“庆祝建校120周年,建院7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以“长江上游土壤侵蚀与山地灾害”为题作了学术报告。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唐仁华、副院长谭文峰以及陈家宙、史志华、李朝霞等多名教师与100余名研究生聆听报告。

崔鹏以公元前250年“中国人民知水用水、兴利除害的智慧结晶”——都江堰为例引入正题。 他介绍说,长江上游地势分三级阶梯,“地形急变带”为水土物质提供了强大的位能,而水土流失就是能量与物质的结合,这便是水朝着人类不利的方向发展。比如四川的龙门山,其活动断裂构造、陡峭的地形、加之高强度的降雨,就形成了高风险的强土壤侵蚀。

崔鹏介绍了我国水土流失和山地灾害现状、区域规律和长江上游水土保持模式,讲解多尺度山地灾害风险分析与制图和山地灾害减灾技术。他说,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达43.83万km2,约占长江上游流域总面积43.6%。“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造成1765人遇难,清平泥石流灾害造成成12人死亡和失踪,500人被困,600余户房屋被掩埋。” 目前全国受泥石流危害的城镇高达167座,乡镇达1300座。谈到减灾技术对景观资源的保护作用, 崔鹏说:“你们在九寨沟可能看不到灾害治理工程,只能看到美景。但其实在景区对外开放之前,里面有33条泥石流沟、非常多的崩塌。”所以现今的灾害防治已经不仅仅是保护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还要保护景观、保护生态,同时也要尊重大自然。

最后,崔鹏院士就灾害知识的实用化、九寨沟生态景观的修复、“地形急变带”的概念以及动能和位能的耦合等多方面问题与在场研究生进行互动交流。

【简介】崔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自然地理与水土保持学家,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科学委员会委员与中国委员会副主任、《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主编。长期研究泥石流形成机理、运动与规模放大规律、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灾害治理技术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并在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形成机理与风险防控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其研究成果在汶川地震、庐山地震、尼泊尔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以及舟曲石洪泥石流和巴基斯坦堰塞湖等国内外重大减灾中发挥了实效作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得世界水土保持协会(WASWC)“杰出青年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