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
首页 / 青春校园 / 正文
【耕读路上】观变革、悟发展:园艺林学学院研究生赴福建省福州市开展社会实践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朱天玥 胡琦 槐豪奇 徐涛 陈炫希)8月22日至23日,园艺林学学院“一草一木寻文脉,闽山闽水物华新”社会实践团队赴福建福州,追寻红色记忆,全方位感悟闽都文化,探索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在实践中育人育心。

三坊七巷守护文化“魂”

追寻总书记足迹,感悟文脉国魂。实践团一行来到三坊七巷这片闽都名人聚居地。三坊七巷自晋代传承,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历经千年,仍然基本保留完整。这里书香四溢,文人墨客云集,三坊七巷也因此有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美誉。实践团走进南后街,映入眼帘的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坊七巷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殷殷嘱托:“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实践团成员在严复翰墨馆学习(通讯员 朱天玥 摄)

南后街这条贯穿三坊七巷的中轴线,仿佛一条历史的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实践团穿梭在衣锦坊、文儒坊、郎官巷等古老巷弄之间,先后参观了林觉民、冰心、严复、林则徐等名人故居。在严复故居,实践团成员们一同领悟严复“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高瞻远瞩的格局与气魄,又在林觉民故居拜读《与妻书》,字里行间不仅是对亲人的深爱,更是为天下人谋幸福的崇高情怀。

实践团队员们漫步在青砖白墙的街道,一间间古建,一栋栋名居,记载着刻骨铭心的历史故事,见证着八闽儿女爱党爱国、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站在这些历史建筑面前,实践团成员心中充满敬仰之情。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节点上,三坊七巷的名人志士革新进取,担当时代推手,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奋勇前进。

革命历史体悟精神“力”

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循着红色记忆,来到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和福建历史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地标。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福州重要公开活动的办事机构,克服复杂形势,组织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福州也因此成为东南抗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馆内正在举办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的系列活动,实践队员们观看展览,感悟在这里发生过的革命事迹。这古老的建筑像是一本厚重的书,在日复一日的岁月更迭中默默诉说着过往,静静沉淀着历史。实践团成员胡琦谈到,“参观完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我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的艰辛,我们要珍惜革命先辈们为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铭记历史,不断向前”。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更加详细地展示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百年历史风云,以及福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中央苏区——福建》展览馆中一条长长的走廊使团队成员们驻足观看,叶飞、刘亚成等83位开国将军画像陈列其中,目光穿过走廊,成员们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畏艰难、英勇奋斗的精神,正是八闽大地乃至全国无数人民的英勇奋战,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红色精神不仅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缩影,更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祖国和人民前行的不竭动力。

农林学子热议时代“新”

从历史与文化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扛起时代的使命担当,实践团还来到福建农林大学,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硕士生党支部围绕“农科学子眼中的新质生产力探索”主题开展座谈交流活动。两校师生深情讲述两校一代代科学家们用汗水换来科研成就,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感人故事。实践团成员徐涛讲述了华中农业大学四代柑橘科学家扎根秭归,致力乡村振兴的事迹。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秭归从一个贫困县发展成今天的“中国脐橙之乡”,华农大先生们的故事也鼓舞着一代代华农人接力扎根秭归,在祖国大地续写兴农文章。徐涛谈到,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传承农学前辈们爱农强农、勇于创新的精神,俯下身子治学问、解民生,与祖国同行,谱写青春华章。

▲实践团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师生交流(通讯员 朱天玥 摄)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团委书记鲍春为实践团展示福建农林大学的实践成果。为扎实推生态文明建设,福建农林大学实践团队,走遍长汀县18个乡镇,建立观测样地,采集样本,收集数据,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做出重要贡献。随后,大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新质生产力”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以自己的科研经历出发展,讲述自己的课题如何与新质生产力结合。实践团队长槐豪奇总结,作为创造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我们既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又要有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园艺林学学院辅导员陈炫希说:“本次社会实践通过走出校园、走进历史,感悟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学习了时代楷模的精神与担当。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青年学子要从老一辈科学家手中接过科学火炬,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审核人: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