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部新闻
首页 / 院部新闻 / 正文
形式语言学前沿国际学术会议在我校举办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贾豪冉)9月19日至22日,由华中农业大学主办、外国语学院、语言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形式语言学前沿国际学术会议”在我校教育培训学院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20所高校的60余名学者参会。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冯国林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辞。

冯国林对与会学者、研究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从历史沿革、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科研平台、社会服务等方面展示了华农的校园风光、科技实力、人文氛围。冯国林恳请与会学者不吝赐教,分享宝贵见解与经验,勉励参会师生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积极与学者们交流互动,尽情享受学术探讨的乐趣。

本次会议设有1个主旨报告、1个特邀报告和8组专场报告环节。本次组委会主席和会议召集人、外国语学院徐贝贝副教授主持主旨报告。报告人为中国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讲座教授潘海华。潘海华以“‘都’的意义到底是语义的还是语用的”为题,指出“都”的基础在于语义,并介绍了“都”的两种量化规则,即话题-述题映射规则和背景-焦点映射规则。最后,提出三个句法语义证据,即“都”与疑问词的交互作用,只有“都”的限定域允准极项敏感词以及“都”的左向穷尽性与右向排他性区分,证明“都”本质上是一个关联方向敏感的全称量化词。清华大学刘明明副教授以“Free choice Disjunc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its Implication”为主题作受邀报告,大会副主席、外国语学院耿云冬副教授主持报告。刘明明表示,汉语中的自由选择析取与其英语对应词“or”没有区别,“或者”和“都”连用时,表示任指意以及其限制性分布,则是为了满足“都”的预设。

本次会议按照报告主题分为语义、语用1、2,句法1、2,语义,比较类研究和语言习得等8个专场,分别由华中农业大学徐贝贝、江汉大学黄海泉、华中科技大学赵琛、华中科技大学刘星、暨南大学袁梦溪、清华大学胡笑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哲等学者主持。专场报告共宣读论文24篇,其中理论研究21篇,实证研究3篇。

我校外国语学院徐贝贝、耿云冬联合暨南大学袁梦溪发表了题为“在言成分与非在言成分之辨析及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的报告,重点探讨了蕴含、焦点义和级差含义等语言学领域常见意义概念的在言性或非在言性,并基于具体的语言实例来检验并反思不同测试方法在语言实践中的适用性、有效性。

闭幕式环节,徐贝贝对本次学术会议作了总结,并对与会学者的学术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形式语言学研究领域长期以来以西方理论为主导,这些理论是否全面适用于非西方语言,特别是在解析汉语等语言现象时的有效性,仍值得深入探讨与反思。他表示,本次会议的召开为重新审视和讨论西方形式语言学理论的合理性提供了契机。与会学者立足汉语实际,为形式语言学研究注入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本次会议议题广泛,涵盖语义、语用、句法、习得等多个前沿领域,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境内外知名学者的参与。

本次会议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形式语言学视角下汉英偏向性问句的句法—语义—语用接口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形式语义学的汉语研究与形式语义学理论创新”的协助。

审核人 徐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