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时评
首页 / 狮山时评 / 正文
【言论】匡正迎新及入学教育的价值导向

近日,学校的迎新和入学教育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其显著的特点是:迎新不接送、不包办,摒弃“保姆式”迎新,倡导新生独立、自立、自强、自信;入学教育不再满堂灌输、单向传播,小型、多样、体验、互动、贴近的一系列专业和文化活动让新生初尝“获得感”。

对迎新季新常态的判断,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博取噱头。看似形式上的改变,实为将“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落地落实落细,做到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让全校师生员工共上新生入学“第一课”。

这也是基于育时代新人的要求、信息技术的迅捷和“00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基于对大学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的认知。

实际上,这也是在匡正迎新及入学教育的价值导向——以成长视角关爱大学生,让他们独立成长、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成长源动力和学习源动力。

也不是没有不同声音。

有网友说,面对“空手到”新生,学校热情少了、温馨少了、仪式感少了,有人甚至猜度“经费欠缺”,社会各界观察各一。

但事实是,看似内容上的“减法”,实则是内涵上的“加法”,甚至是高质量的“乘法”。

学校在决定迎新季的“大转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更是用心良苦的。

为了策划好入学教育的活动,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院士、教授到青年教师再到普通志愿者,他们在暑假便开始系统谋划迎新安排。

为了创设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多部门联合在暑假协同攻关,大到楼栋修整,小到门窗螺丝钉,见微而知著。

为了追求文化艺术活动之“品”,师生齐心协力,在高温与酷暑中备战彩排、布展和推演,让这一德育美育的载体日臻醇熟。

当然,迎新工作重心下移之后,我们在衔接沟通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在“三品”精神理解上尚有差距,在策划安排上尚有瑕疵,部分活动见人见事尚好见思想尚需时日。好在“投石问路”过程中,我们已经有了总结和改进。

回头审视,新甲子的第一场迎新活动让人感触更多的,还是回归育人本质和育人常识。

我们看到,在宁静的迎新氛围下,很多家长学生理解和赞许这种做法,他们进校门便开始导航,自如从容,家长眼中的孩子,似乎瞬间独立长大。

我们看到,往年嘈杂的场面得以安宁,部分老同志对今年的迎新竖起大拇指,社会各界正涵养平和心态,理性、发展看待华农的新变化。

我们看到,揭开“菜单式”自主选择的“盖子”,很多学生才华开始浮出水面,真正的高手恰在“民间”,他们的志趣被激发出来。

我们看到,引导新生进入学术殿堂、引导研究生进入学术前沿的目标正逐渐达成,很多新生进图书馆即问《自然》《科学》杂志收录情况。

思维惯性让我们觉得新生还是“孩子”,非“呵护”不能成长;传统定势让我们觉得不接不送有失学校“诚意”。

打破这些偏见,因为新生一代纵然不强加点化,也依旧是金子。

若干年之后,他们想到自己的开学季,不一定会出现轰轰烈烈的迎接场面或者大部队参观,但他们一定记得,那是他们大学生活的起点、独立的起点和学术的起点。

新甲子元年迎新季的创新探索,其意义不止于迎新工作本身,更突显了一种追求卓尔不群的精神气质。

如果把时间拉长,迎新季入学第一堂大课到毕业季告别母校最后一堂大课,实际上提供了一段对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探索的契机,它蕴含着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构建培育堪当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体系的“大道理”,启迪着大家不忘育人之初心和使命,接续奋斗。

而这一段良好契机,恰在你我手中。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