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时评
首页 / 狮山时评 / 正文
【我与祖国共成长】梅余霞:万里援疆路 逐梦胡杨情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75年来,广大师生将小我融入大我,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在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华诞之际,我们选取部分师生奋斗故事,推出【我与祖国共成长】系列报道,以此激励更多师生牢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殷切嘱托,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为中华复兴而读书,为中华复兴而育人。本期推出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梅余霞老师的援疆故事。

在新疆广袤的戈壁荒漠中,有一种奇特的树木——胡杨。“老干虬枝历世桑,新芽嫩叶任风霜。成林敢锁狂沙舞,独木能将傲骨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吟诵着胡杨的坚韧品质。2023年8月19日,带着组织的殷殷嘱托和对胡杨的无限向往,我来到新疆塔里木大学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2023年10月,梅余霞老师参加塔里木大学65周年校庆暨兵团特点南疆特色一流大学推进大会(讲述人 供图)

塔里木大学位于南疆阿拉尔市,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经过六十六年的建设,塔大已建成3万学生规模的综合性大学。校园绿柳成荫,教室书声朗朗。“以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正是塔里木大学的真实写照。这样一种坚韧的奋斗精神,成为一种思想上的丰厚滋养,让我深受感动,指引我本着最纯粹的初心,为援疆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3年恰逢塔大进入“兵团特点、南疆特色、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征程,学校各项事业进入改革发展的快速阶段。我援派所在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塔大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单位,成为了一流学科的培育点。

新征程新使命,如何向学科建设的新目标迈进成为生科院领导重点思考的工作之一。在领导的部署下,我往返于疆内外多地,赴多所高校开展生物学学科建设工作调研。任务虽繁重,但胡杨林顽强立于沙漠之洲的形象深植心中,不断勉励自己克服长途差旅的辛劳和时差不适,希望能助推学科建设工作的发展。

2024年3月,梅余霞老师主持博士生学术沙龙启动仪式(讲述人 供图)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提升学科实力的重要抓手。科技援疆走深走实,也是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2023年8月,习总书记在新疆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来到塔大后,我结合自己的学术专长,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现状,组织相关教师与华农联合申报建立了“微生物转化与生物饲料研发创新团队”。正如胡杨对荒漠环境的适应性一样,团队立足于现有技术组合调整,以解决南疆农业资源利用和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多名资深专家赴塔大实地指导,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加深了合作交流,扎实的工作成效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

2024年5月,梅余霞老师带队参加学术会议(讲述人 供图)

为增强博士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组织博士生支部定期举办“博士生学术沙龙”,邀请校内外优秀博士作学术报告,通过同辈效应激励他们以坚韧不拔的胡杨精神,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勇毅前行。2024年6月,生物学专业9名博士生顺利毕业,他们选择扎根边疆,留任塔大继续工作,也是胡杨精神内涵的最好诠释。

金秋十月,又到一年金色胡扬装点大美新疆的时节。新时代新征程的新疆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对口援建工作更加聚焦、更加深入,沙漠学府塔里木大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于我而言,能够亲身参与其中、见证巨变、收获成长,何其幸哉!

(讲述人: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 梅余霞  审核 吴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