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师者】曾晨:交叉交融治学 至真至诚为师

高校教师暑假做什么?或许她的日程能给出一种参考答案。

7月中旬,组织学生实习实训、赴银川参加《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下旬,举办“生态保护与空间规划”暑期工作坊、带队赴神农架科创中心社会实践。8月上旬,赴杭州参加中国国土经济青年百人专题研修活动;中旬,赴山东参加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下旬,到北京参加资源流动与管理学术年会和产业生态学国际会议。打开她的日历,没做标记的日期寥寥无几。

她就是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教授曾晨,暑假日程是她从教十一年的一个典型片段。求索于土地管理科学前沿,奔忙于教书育人一线,近年来,这位干练飒爽的武汉姑娘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培育了一批土管人才。

曾晨教授为本科生授课

学科交叉探索前沿问题

曾晨拥有武汉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育背景,国际化的学习和科研经历帮助她形成了全球性的学术视野,提升了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入职后,她背靠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凝练国土空间治理、生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牵头成立了“国土空间治理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关注气候变化、城镇化生态转型、城乡融合和绿色发展等科学议题。前不久,曾晨申报的《城乡公共治理和可持续性发展》项目入选学校新一轮学科建设项目,致力于探索如何通过城乡公共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前沿问题。

国土空间治理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晨教授与副主任王真教授赴英国约克大学交流

“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靠一个学科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赖多学科交叉系统整体推进。”曾晨牵头组建了一支包含应用经济学、风景园林、生态学、生物学、地理信息科学等不同学科在内的交叉研究团队。团队从学校交叉科学研究院招收了硕博研究士,这些学生由多学科导师组联合指导,从课程设置、项目开展,到实验室互访、交叉组会,再到研究生开题、中期和答辩,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交叉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交叉培养硕士生李扬镳答辩顺利通过后与导师组合影

周詹杭是曾晨招收的第一位交叉学科博士生,他研究的方向是气候变化和作物分布,这一课题涉及公共管理、地理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他同时在公共管理学院曾晨教授课题组和资源与环境学院王真教授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根据研究工作需要,我部分时间在公管院实验室,另一部分时间在资环院实验室,两边的导师从不同学科视角给予了我启发。”周詹杭说。


曾晨教授带领学生赴江夏区进行调研

学科交叉孕育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曾晨与学生合作发表48篇学术论文,其中超过50%的论文从学科属性中隶属于自然科学,并涉及到境外合作者、跨校合作者、交叉研究中心合作者,这些成果反映了学科交叉的广度和深度。

理实交融培养创新能力

担任导师以来,曾晨共指导过27名各类研究生。她会根据同学们的人生规划“独家定制”培养计划,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两条不同的培养路径。

针对学术型研究生,她采取“科创赛教”交融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原创精神和科研能力。她鼓励学生尽早加入课题组、明确选题,支持同学们参加全国性专业赛事、国内外学术会议,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前些年,她带领学生参与到国家自然科学重大科研项目《生态社区建设与城市生态综合管理机制研究》中,产出2篇高质量学术论文,2篇毕业论文,以及系列资政报告等成果。

硕士生杨婧的研究问题正是来源于这一课题,聚焦跨区域土地管理问题,提出了跨区域生态网络土地利用模型,将人生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发表在生态环境领域高水平期刊上。这篇文章于2020年2月14日见刊,杨婧在朋友圈向导师“告白”,并称其为“最好的情人节礼物”。

硕士生杨婧所发表论文见刊后朋友圈“告白”老师

针对专业型研究生,她采取“政产学研”交融方式,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她主持了多项与地方政府合作型政产学研项目,每年带领学生赴地方政府、企业或进农户调研,引导同学们在实操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并促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硕士生杨文怡全程参加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项目,并据此项目完成了毕业论文,团队围绕这一项目也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此外,曾晨带领的本科生团队也参与了此项目,项目成果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土地国情调查大赛中获一等奖。而在另一个与湖北省国土整治中心合作的项目中,博士生吕天宇基于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减排增汇的研究和思考,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国土地科学》发表论文并得到官网推介。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横向项目,可以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曾晨说,相关资政建议多次得到省部级政府认可和应用,为国土空间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正是受益于科创项目和政产研学项目的锻炼 ,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理论成果、竞赛荣誉,还锻炼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曾晨已毕业的多名研究生多就职于研究院、规划院、国企规划部门和基层政府等单位。

师生交心共享美好生活

走出研究室,曾晨还是一个运动爱好者,运动场是她的另一个育人场域。“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游泳、跑步都是我热衷的运动,只要学生约我,我基本都会应邀。”曾晨说,她会督促同学们坚持体育锻炼。

2021年秋季运动会中,曾晨获教工女子800米第二名。受她影响,学生李亚乔也爱上跑步,经常锻炼的她还在2022年秋季运动会女子3000米项目中斩获第二名。颁奖典礼上,曾晨亲自为她颁奖,这场师生的“接力跑”也成为团队的一段佳话。

曾晨教授亲自为学生李亚乔颁奖

曾晨教授与公共管理学院老师一起参与羽毛球比赛

“曾老师不仅自己热爱运动,还经常鼓励我们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带领我们参与丰富多彩的团建活动,让我们在运动中增进友谊,释放压力。”周詹杭说,“记得有一次,我陷入学术困境,焦虑不已,曾老师邀请我去操场散步,耐心地帮我梳理思路,那份温暖与智慧,至今仍是我心中最宝贵的记忆。”

在曾晨课题组,师生融乐的场景还有很多。每年毕业前夕和年底,曾晨都会邀请同学们到家里做饭聚餐。曾晨与同学们年龄差较小,几乎没有代沟,年轻人的话题她都能参与,年轻人喜欢的游戏她也能说上几句,大家一起团建其乐融融。

曾晨教授毕业前夕邀请课题组成员来到家里聚餐

曾晨教授课题组师生共绘毕业签名墙

这里有一个曾晨带团队的小秘密。“我会让课题组每位同学做MBTI测试,这个测试有助于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为培养过程提供参考。”曾晨说,课题组大约一半“I人”(内向的人),一半“E人”(外向的人),两种性格刚好互补,而这也是课题组团结和谐的秘密之一。

师生一起生活的日子五彩缤纷。她经常组织同学们参加学院和学校的文化活动,狮山欢乐节上她会和同学们一起游园、逛夜市,国际幸福日她会和同学们一起参与筹备,端午节她和同学们一起包粽子。博士生马彬彬说:“曾老师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直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也使得我们课题组都洋溢着青春昂扬、乐观洒脱的精神状态。”

这支年轻的团队总是活力满满,给学院师生留下了“亦师亦友,快乐科研”的鲜明印象。她说,“学习科研本该如此,我们都要释放至真至诚的自己,共赴幸福美好的明天。”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晏华华 审核人 周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