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湖北讯(记者明海英)11月14日,第五届全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在武汉举行。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会议期间,围绕农村经济发展、乡村社会治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农村建设、科技管理等主题分别同期举行四个分论坛,来自全国农林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与会,围绕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第五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在汉举行。本网记者 明海英/摄
农产品价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以《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为题做主题报告。他表示,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在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产品生产发展,增强调控能力、维护市场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持续实施价格支持,也产生一些亟待解决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市场扭曲严重、资源开发过度、进口压力加大等。与此同时,部分直接补贴措施对农产品生产的支持效果明显下降。依赖价格支持的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正面临较大挑战,已经到了亟待调整的重要关口。
中央政策要求,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
程国强表示,对现行政策的调整改革,必须符合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以及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也是我们实施农业支持政策的优先目标,对现行政策调整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改革和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构建新型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程国强认为,必须立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深刻把握、统筹兼顾以下几个重要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与加强政府支持;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与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的关系;立足国内与适度进口的关系。
“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从价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转型是今后我国新型农业支持体系的关键性措施。”程国强表示,调整、完善现有补贴措施,创新补贴方式,使补贴措施与重要农产品生产挂钩,建立“多种多补、不种不补”以及“谁种补谁”机制;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指向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提高政策效能与补贴效率;坚持市场定价原则,着力减少价格支持政策对市场的扭曲影响。
此外,程国强表示,实施目标价格补贴,使农产品价格形成与政府补贴脱钩,既能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又能减少对市场的扭曲,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是今后我国农产品支持补贴政策调整的基本方向。他指出,目标价格补贴的机理,首先,政府确定的目标价格,主要起价格信号引导作用,农民按照市场价格随行就市销售农产品;其次,政府及其委托机构不直接参与农产品收储,避免形成农产品市场“政策化”局面;再次,有效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来自全国农林院校的学者与会。本网记者 明海英/摄
新型城镇化
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一直保持8%以上的增长率,在全世界可谓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奇迹”。但同时,在我国经济不断扩张、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反而不断扩大。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罗必良推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现阶段城市化战略普遍具有的大城市偏好的特征——现行的城市化模式更有利于城市的城市化,或者说,城市比农村更为受益。
罗必良表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缩小城乡差距——以中心城镇为主线的农村城镇化,必须实施有利于农民分享城市化成果的城镇化;以中心城镇(特别是县城)为主线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成为我国阶段性的战略选择;中心城镇具有“城市之末、乡村之首”的特点,在城乡统筹背景下是城乡连结的纽带和结合部。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规定,必须是推进人(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必须改变单纯以大城市为主线的城镇化道路模式;必须是节约、集约用地的城镇化;必须是城乡统筹、带动农村农业发展的城镇化。”罗必良说。新型城镇化核心线索之一是,抓住地根,启动农村土地市场。罗必良认为,推进有利于农民的城镇化,保障和维护农民土地的财产性权利,构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与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启动农村市场以增加内需,进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国民经济的运行流程的核心战略。以农民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形成以中小城镇特别是以县城为主线,并融入合理的城镇体系与分工体系的城镇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