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课堂】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责任坚守

核心提示:随着信息化革命的到来,公共基础课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而面对挑战,理学院的教职工们迎难而上,全方位探索教学新模式,坚守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文|理学院通讯员匡敏 刘永红 图|理学院通讯员沈婧芳 谢劲松)9月25日上午8:30,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全体成员齐聚逸夫楼A706,三位新进教师进行了基础实验课的公开试讲。试讲完毕后,全体课程组成员逐一对他们的教态、语言表达、课堂互动、实验演示、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点评,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验教学经验纷纷支招。这一助力新教师成长的“传帮带”试讲制度,已在承担全校公共基础教学重任的理学院实施六年之久。

而在理学院教师们看来,试讲只是做好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最为基础的一环。事实上,从授课前的广泛调研,到课前试讲与集体备课,到教改方案的研讨,再到考核方案的因地制宜,这环环相扣的“精工细活”里,理学院每一个教师都不曾疏漏过。

“500份问卷”背后的“良苦用心”

“希望能够增加与任课老师沟通交流的次数,也希望老师能够多结合我们专业的特点开展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希望老师能够在课后多留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相信这样更加能够激发文科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希望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考核量化且不单一化”……当面向全校学生发放的近500份《公共基础课教学情况反馈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揭晓时,一条条颇具参考价值的教学改革建议浮出水面。

面向各学院开展问卷调查
面向各学院开展问卷调查

除了面向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早在今年4月,理学院分管教学负责人、教学团队负责人、教学主任一行还分别走访了我校其他学院。每到一处,他们都与学院相关负责人深入交流,广泛征集契合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意见和建议,以期让公共基础课教学更加贴合专业实际。走访完毕,理学院各教研组又开始了下一轮紧锣密鼓的忙碌——结合建议制定教研计划、集中研讨教学方案、集体备课、试讲、预做实验、制定考核方案……

“30000学时”见证的“呕心沥血”

据理学院教务办公室统计,理学院教师2014年担任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总学时数(硬学时)已经超过30000学时,而这一数字,已超过理学院教师课时总数的90%。“一天连续上完6节课后,声音都沙哑了”,此类场景对理学院教师们而言并不少见,而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吃透知识,老师们还不忘每周预留1-2个晚上的时间为学生们”开小灶“答疑或增设习题课。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师集体备课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师集体备课

近年来,学校招生、培养、教学等综合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加之大类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厚基础,这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空间、教学量、实验项目的改革及教学质量的提升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基础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授课班级数就由原来的36个增加到了43个,同时学校对工科大类物理、数学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求提高,并增加开设微积分A、大学物理A的课程。面对困难,“宁肯自己累一点,也一定要坚守心中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是理学院教师的普遍的心声。为了克服困难,理学院全院上下积极谋划,齐心协力筹措资源,在空间上保证实验教学,在师资上派优秀教师,确保大类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期末考核占比40%”彰显的“改革创新”

“将考核方案修改为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只占40%,加大课堂测验、课堂提问等过程考核方式在考核方案中的比例。”在本学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的课堂,数学系陈秋剑老师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以积极引导学生们用“功夫在平时”取代“临时抱佛脚”,这一实践探索也是陈秋剑正在承担的校级教改项目的一个重要内容。

而在理学院院长陈浩教授的课堂,学生们惊喜的发现了一种与老师亲密接触的考核方式——面试,让学生在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这些大胆而富有创意的改革创新,在理学院许多教师的课堂中数见不鲜,考核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整个课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丰富考试的内容、形式与方法,建立科学完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制度,对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以沈婧芳老师为代表的团队积极探索将“慕课”引入正教育教学
以沈婧芳为代表的团队积极探索将“慕课”引入教育教学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革命以燎原之势席卷而来,公共基础课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现状,理学院教职工迎难而上,积极整合资源,全方位探索教学新模式。一是依托教改项目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校本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积极倡导参与式、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新模式,着力推进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二是不断深化师生交流,依托“锋哥有约”等师生交流平台,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将优势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理学院积极发掘师资队伍中有海外留学背景或科研学术成果丰硕的教师,在课堂上、讨论室,及时将科学前沿知识以讲座、案例或师生交流等形式传递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这些举措,不仅很好地推进了课程建设,也顺应了教学改革的潮流,更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审核人:吴承春)

相关阅读
关键词: 顾泽茂 鱼病
    责任编辑:姚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