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楚天都市报讯(记者乐毅通讯员刘涛何能)“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当年毛泽东主席留下的名句使武昌鱼名扬中外、香飘万里,成为湖北的一道当家名菜。但如今,武昌鱼不复当年肥美的现实,却摆在了众多水生生物专家的面前。
今年是武昌鱼(学名团头鲂)命名60周年,昨日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的团头鲂学术研讨会上,众专家直指人工饲料过量投喂是导致武昌鱼肉质退化的主因。而专家也透露,为了保住武昌鱼的美味招牌,我省从今年起开始调整武昌鱼的食谱结构,推广以草料为主、人工饲料为辅的投食模式。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院长王卫民表示,武昌鱼多年前就实现了大规模人工养殖,“产量上去了,但肉质却下降了。”王卫民说,人工养殖大量实行全人工饲料喂养,这种方式养出的鱼长得快但味道不好,“野生环境下的武昌鱼吃的主要是水草,这样的鱼肉吃起来带甜味。”与武昌鱼打了60年交道的中科院院士、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对此也深有体会,“现在从市场里买回的武昌鱼,味道寡淡,只有猛加调料提味。”
如何恢复武昌鱼的美味?与会专家提出了近期相关研究进展和举措。鄂州市水产局总工程师徐兴川表示,我省前年引入一种盛产在南方的草——皇竹草,进行规模化种植,今年在鄂州市武昌鱼养殖基地推广以此草料为主喂养武昌鱼,“这种草一年可多次刈割,产量高,富含蛋白质,是一种非常好的武昌鱼天然饲料。”徐兴川还表示,在调整武昌鱼食谱的同时,武昌鱼品种改良培育也一直在进行中,目前已繁育出第五代武昌鱼,其生产速度更快,“这样双管齐下,既可保证武昌鱼的产量,又能让它不失美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