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武汉12月10日电(记者 蒋建科)要让粮食持续增产,还有那些潜力可以挖掘?华中农业大学选择再生稻开展持续研究,取得了再生稻和前茬水稻全年亩产突破亩产吨粮的好成绩,为我国粮食增产找到一条有效途径。
收割完水稻,剩下的稻桩似乎没有用处,或者一把火烧掉,或者翻入地里沤肥。其实,稻桩还蕴藏着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再生。在头季水稻收割后,采取一定的栽培管理措施,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和开花结实,可以再收获第二季,这种水稻被称为再生稻,亦称“一种两收”。这一模式实现稻田一次耕整、育秧和栽插,收获两季稻谷,具有省工、省种、省水、省肥、省药、省秧田等诸多优势。
传统再生稻生产头季需要人力收割,费时费力,而头季采用机收由于碾压伤茬而影响再生芽的生长,再生季产量低。为解决这一技术瓶颈,自2008年起,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彭少兵博士和黄见良教授联合湖北省相关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攻关研究,并在黄冈市蕲春县等地建立了示范基地。通过7年努力,已经创建了适于头季机收的一种两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让再生稻为粮食生产再加力。专家组日前在黄冈市蕲春县对湖北省水稻“一种两收”技术体系进行验收,经现场测产,水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大面积示范区亩平产量达到了1030公斤。
蕲春县八里湖办事处余赛大队种植户龚新福种植的再生稻田块,被专家组随机抽取为测定田块,现场测产表明,再生季亩产达到 424.4公斤。“全程都是机械化,二茬能到这个产量很满意,头季有600多公斤,这样一亩田就是吨粮啊!”55岁的龚新福高兴地说,他种了65亩田,其中42亩是再生稻。
龚新福算了一笔账,与同样收两季的双季稻相比,再生稻不仅少一次耕地,省一季种子,还能少施肥和基本不打药,秸秆也不用烧,更重要的是省工,他们老两口空出时间可以去搞稻田养虾等,年收入比儿子在城里务工赚得还多。“再生稻品质好,还比头季稻好吃呢” 龚新福悄悄说,现在农村缺少劳动力,再生稻很受村民们的欢迎。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黄见良教授说,湖北蕲春、沙洋、洪湖等地是“一种两收”技术应用的典型区域,比单种一季中稻亩均增收600-800元,可在长江流域适宜稻区广泛种植。
参加测产的专家认为,湖北省生态气候、土壤以及水资源条件符合再生稻生产,是我国再生稻发展的优势区域,全省适合再生稻的种植面积可达500多万亩,目前已经推广到 140多万亩,如果湖北能推广350万亩再生稻,仅此一项就可增产稻谷7.5亿斤,每年增收10亿元以上。
彭少兵教授表示,“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还有提升空间,也符合目前农村的实际,容易被农民接受,如果能在全国逐步推广,将对保障粮食稳定增产,提高种粮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