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中国财经报】把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

——中央财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调查

核心提示:面对国外的“正规军”,国内的“散兵游勇”如何打拼?邓秀新介绍,体系成立后,针对我国柑橘不同产区主栽品种单一、熟期集中等问题,结合品种和栽培技术,多方研究和示范推广,实现了自然条件下从9月下旬到翌年6月9个月均有上市的目标。“十三五期间,我们力争实现柑橘全年都能上市。”

“可以说,对我们这些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农业科学家而言,高考改变了前半生,产业技术体系改变了后半生。”国家大豆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动情地说。

农业部与财政部于2007年联手试点启动了1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工作,2008年全面启动了50个体系的建设工作。根据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各体系分为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控(疫病防控)、栽培(养殖)、机械化与设施设备(养殖环境)、产后处理与加工、产业经济等6个学科领域,每个领域按需求设置若干科学家岗位,并在主产区设立若干综合试验站,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体系运行8年多来,有效地整合了农业科技资源,凝聚了农业科研队伍,引导了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我国农业生产实践聚集,促进了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有力支撑和引领了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说。

中国科学院第三方评估研究中心对该体系进行了全面评估。以张亚平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认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管理创新,是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全国范围内农业科研协同创新内生机制的成功探索,体系在集成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等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树柑橘红全年

今年1月,湖北宜昌柑橘俄罗斯推介会上,莫斯科客商一次性签订33万吨、26.4亿元的柑橘购买合同。

全国柑橘市场普遍低迷,宜昌柑橘却红红火火。其中,改良品种和种植模式,提高品质是关键。

“品种改良后,好的1斤能卖到4.5元;此前1斤只能卖到1元左右。”湖北省宜昌市晓曦红柑桔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张仁俊告诉记者。合作社聘请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柑橘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担任技术顾问,相继培育推出了“达芬斯”“不知火”“中华红”等新品种,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尤其是推广隔年结果,既提高了产品质量,又降低了人工成本,经济效益大大提升。

他们在全省率先启动标准果园建设,果园全面应用空中挂灯、园中挂板、树上挂虫等14项集成技术,建成了全国柑橘标准化基地示范区。

从2015年开始,体系专家又指导合作社做产后标准化问题。刚开始出口时,产品烂掉的很多。通过技术改进,去年与前年对比,一车柑橘要减少损失4000多元。

宜昌柑橘产业的发展,是我国12个柑橘主产省市区的一个缩影。在邓秀新看来,他们还肩负着更大的使命。

1999年,中国为了争取加入WTO做出了一个关键性的让步,取消了美国柑橘等进口限制,来自美国的“新奇士”柑橘登陆中国,势头凶猛。

面对国外的“正规军”,国内的“散兵游勇”如何打拼?邓秀新介绍,体系成立后,针对我国柑橘不同产区主栽品种单一、熟期集中等问题,结合品种和栽培技术,多方研究和示范推广,实现了自然条件下从9月下旬到翌年6月9个月均有上市的目标。“十三五期间,我们力争实现柑橘全年都能上市。”

目前体系选育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研发新产品32个,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已在我国12个柑橘主产省市区推广应用,辐射带动130个示范县,并使我国完全摆脱了国际柑橘市场带来的巨大压力。

品种就是生产力。8年来,体系共培育动植物新品种3543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818项,累计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358个,形成了一大批育种科技原创重大成果。

  鲍鱼进入寻常百姓家

一吨鲜活鲍鱼出口的价值,相当于6吨无头对虾。鲍鱼是餐桌上的“贵族”,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但由于其生长周期较长,再加上采收极为不易,故价格昂贵,长期以来一直远离普通消费者。

随着贝类体系的成立,经过科学家和试验站多年的努力,鲍鱼等名贵海产品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贝类体系首席科学家张国范介绍,2008年国家贝类体系开始启动,形成了一套“任务从产业中来,成果能到产业中去”的机制,使种苗、病害控制、养殖模式到加工流通技术实现分别在不同综合试验站进行组装,进行模块化集成,在主养区建核心示范区进行应用与示范。

近年来,贝类体系在品种上先后培育出“海大金贝”虾夷扇贝、“中科二号”海湾扇贝、“杂优一号”杂色鲍等。养殖模式上,建立了多营养层次的海水综合养殖技术。加工方面,在牡蛎、鲍鱼及珍珠贝下脚料的加工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贝类苗种工厂化高密度培育设施与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饵料、海水可循环利用,系统高度可控,节约饵料30%以上、节电20%以上、节水90%以上、降低人工管理成本70%以上。

10多年前的人工养殖鲍鱼,还是日本和欧美几个国家的专利。如今,中国已占有大半壁江山。

张国范告诉记者,2007年之前,我国的鲍鱼产量只有87吨,销售收入不足3000万元;2015年,产量已经超过1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鲍鱼在我国经历了“吃不着”“吃不起”之后,进入“人人可以吃”的阶段,体系的努力功不可没。

8年来,体系共研发动植物规模化种养新技术4046项,新工艺633项,其中585项新工艺被企业采用,形成了一大批规模化种养技术重大成果。

  水产养殖业跨入“疫苗时代”

由于肉质鲜嫩少刺,学名“大菱鲆”的多宝鱼为人所爱,但近年来抗生素滥用导致的化学药物超标问题,让人心存芥蒂。

一种鱼用疫苗的使用有望改变这一切。鲆鲽类体系疾病防控岗位科学家张元兴带领团队研究的“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获得国家新兽药一类注册证书,这是我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活疫苗。

张元兴表示,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鳗弧菌是让多宝鱼得病的罪魁祸首。科研人员采用了“基因敲除”技术,把一种细菌的毒力因子合成基因“敲断”,让病菌失去毒性。小鱼苗只需要在疫苗配置的水中“泡澡”3分钟即可增强免疫力。这不仅将使我国对多宝鱼养殖的保护率超过90%,还将引导中国水产养殖业从“抗生素时代”跨入“疫苗时代”。

目前,该疫苗已经在四省一市鲆鲽类主要养殖区进行应用示范,2015年经过疫苗免疫的养殖大菱鲆苗种已经达到100万尾左右。

8年来,体系研发、集成和推广动植物病虫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形成了一大批原创性科技成果,节约成本1384亿元,减少损失2021亿元,有效地保障了农产品安全生产。

  油菜机械化遍地开花

2010年5月底,题为《我国成功突破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瓶颈》的报道相继见诸各大新闻媒体,向农业科技界传达着喜讯。

油菜籽是我国第二大食用油原料,是我国南方居民主要食用油原料。早在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就曾指出,若把长江流域的冬闲田资源用来种植优质能源油菜新品系,将相当于每年可造1.5个“绿色大庆油田”。

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同季作物小麦可全程机械化的背景下,周期长、耗工多、技术环节复杂的油菜生产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种植面积下滑压力大。

“没有机械化,就没有油菜产业的未来。”国家油菜体系设施与装备研究室主任吴崇友告诉记者,不解决生产机械化问题,油菜籽的种植习惯将逐渐消失,已经高度对外依赖的食用油产业将雪上加霜。

据介绍,油菜全程机械化主要经历了筛选培育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油菜品种、优化规范油菜机械化生产栽培技术、生产设备的改进和研制三个阶段。经过反复探索,项目组共研究开发油菜分段收获割晒机等新型机具装备4种,改进小型油菜直播机等机具设备5种,并确定了油菜种植和收获的机械化技术路线。

数据显示,实施过程中,在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建立试验示范区(点)28个,融合了品种、栽培与机械化技术进行集成试验示范,形成了油菜机械化生产的区域技术模式。

采用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后,菜籽实际亩产可达210公斤,每亩种植收入1155元,扣除成本每亩485元,每亩纯收益670元左右,比传统种植方式增加收益约755元。

和油菜一样,各个体系研制和推广了一批新型高效的农业设施装备与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匮乏问题。

8年来,体系研制和推广了农业新设备709项,新工艺633个,新产品1601项;被企业采用新设备342项,新工艺585个,新产品958项。

  将一枚蛋“吃干榨净”

普普通通的鸡蛋,能有多大技术含量?湖北的一家鸡蛋加工企业——湖北神地农业科贸有限公司,通过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了2个院士工作站,将一枚蛋“吃干榨净”。

目前,该公司拥有蛋清、蛋黄、蛋壳等多条深加工生产线,一枚鸡蛋经破碎、分离、粹取,被吃干榨净深加工,附加值提升5—8倍。

10年前进入养鸡行业的该公司董事长杨砚说,如果走现代农业、生物农业之路,小小一枚蛋有做不完的文章。

鸡蛋营养价值高,可不少消费者因胆固醇高不敢吃蛋黄,能否生产低胆固醇的鸡蛋呢?杨砚找到体系内专家,签下协议,开始研发。利用生物调控技术,将普通鸡蛋胆固醇下降至200mg/100g以内。

然而,地方黑羽绿壳蛋鸡种鸡的资源品种保护遇到技术瓶颈。2013年年底,借助资源保护体系,公司请来动物遗传育种专家吴常信院士。

“原来一到产蛋期鸡就发病。发病率高达20%的白痢病,经过院士指导进行净化处理后,发病率降至5%,后来疫情彻底根除。困扰基地的种鸡除杂也取得突破,种鸡纯度由原来的86%提高到99%以上。”杨砚说。

神地公司和吴常信院士专家团队将合作开展地方种鸡配套体系研发,在罗店镇新建200多亩基地,计划保种养殖黑羽绿壳鸡种鸡6万套。在公司带动下,京山县蛋鸡养殖规模由最初的200万只发展到1200多万只,养殖户户均收入5万元以上。

“鸡蛋全身是宝。”杨砚说,利用生物技术从鸡蛋清中提取溶菌酶,溶菌酶广泛用于功能食品和食品防腐保鲜,医药上用于抗炎、消炎、止血、抗肿瘤,其活性高可与欧美国家同类产品媲美。一吨高纯度、高活性溶菌酶可卖近1000万元,其生产技术和设备己获国家发明专利,被誉为鸡蛋中的“软黄金”。蛋黄可制成蛋黄粉,用于饼干、蛋糕制作,蛋壳能加工成柠檬酸钙等。

杨砚戏称自己的企业是“三蛋”企业——“导”蛋、“扯”蛋、“榨”蛋。“导”蛋是引导消费者享受健康、安全、营养、美味的鸡蛋;“扯”蛋是蛋品深加工,釆用世界先进的加工工艺和设备将蛋壳、蛋黄、蛋清分离开来供食品加工企业;“榨蛋”是利用生物技术,对鸡蛋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精深加工综合开发利用。

和鸡蛋加工一样,8年来,体系专家共参与研发并组装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中试线550条,生产线912条,形成了一大批重大技术成果,大幅度延长了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带动了农业产业升级和综合效益提升。

体系中还专门设立了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崇光告诉记者,产业经济科学家关注投入产出,关注成本和社会效益,保障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体系实施8年来,共向政府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提交咨询报告4566份,为企业提供咨询报告2382份,为生产一线提供技术指导意见(规范)等7725种,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参考。

此外,8年来,体系专家完成大量农业灾害与突发事件应急性处置工作,最大程度降低了突发事件产生的社会与经济损失,发挥了“国家队”作用。

实践证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以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并发挥“国家队”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实现农业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