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成讲述元杂剧(供图陶丽雯)
南湖网讯(通讯员牛玉容)9月28日晚,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傩戏研究会副会长康保成做客我校狮子山讲坛,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为我校学子讲述元杂剧《抱妆盒》和《狸猫换太子》中的历史文化积淀。
康保成首先介绍了元杂剧《抱妆盒》,其全称为《金水桥陈琳抱妆盒》,结构是“四折两楔子”,涉及了宋真宗、李美人、赵德芳(八贤王)、太监陈琳等人。这出元杂剧源起于宋真宗因妃子生不下儿子,打造金弹丸临幸李美人,使她怀孕,但却招致皇后嫉妒指使寇承御谋害太子,而寇承御和太监陈琳用抱妆盒救下太子并送到八贤王宫里收养的故事。讲解剧情时,康保成语调抑扬顿挫,惟妙惟肖的模仿也给讲述增添了不少趣味。
《狸猫换太子》这一海派京剧的代表作的结构形式为“四本连台”,相比《抱妆盒》增加了“狸猫换太子”和“十八年后包拯助李妃重返皇宫”的情节。溯源历史,《宋史》记载的仁宗祭母事件是“狸猫换太子”的唯一来源。康保成介绍说,由元杂剧开始,五六百年间这部京剧经过了明传奇《金丸记》、元杂剧《仁宗认母》、成化说唱词《仁宗认母传》、《三侠五义》等的演变,故事经过不断加工,更加丰富多彩。
当谈及当今如何看待正史和戏曲的关系时,康保成把它们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大传统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精英文化,小传统是以农村为中心的大众文化。”在他看来,文献研究容易忽略口述和当事人的亲身经历,而口述历史能够原封不动地还原故事,把有重大关系的亲历者经历记录下来。
哥伦比亚大学建立研究历史的口述机构的案例又引发了康保成对中国古代史官文化与民间口述历史关系的思考。康保成认为,载体上,史官文化以官修正史为主,口述历史则以戏曲小说、讲唱文学为主;内容上,前者记录典章制度,政治军事经济状况,后者更关心朝代更迭,宫闱秘史;形成过程上,前者凝固单一,而后者活态多样。同时,民间口述历史更关心皇位交替中的人性道德。但两者也有相同之处,康保成介绍说,两种文化都包含着以男性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以帝王世袭制为核心的正统观念,以忠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和以清官好皇帝为代表的社会思想,同时逸闻趣事也有重叠之处。
关于历史上对借腹生子的叙述策略,康保成结合“民间口述历史如何背离历史选择文学”进行讲解,说明了这是血缘关系的高度认同,是民间情感天平向“孝”倾斜的结果。对于文学表达,康保成说:“文学给人的是灵魂的震颤和洗礼,真实的描写就成了镜中月和水中花,但文学能够帮助更多人认识历史,了解文化。”
提问环节,谈及如何利用口述历史学习,康保成回答道:“现代历史的学习既要听口述,又要多查文献,多方采用,增强可信度。”他也强调“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应通过各个时代特征文化更好地学习历史。
人物介绍:康保成,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戏曲研究室主任,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曾在日本九州大学任教多年,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戏曲史。著有《傩戏艺术源流》、《文化遗产》等著作。曾在百家讲坛中主讲《赵氏孤儿》、《揭秘杨家将》、《长生殿》。侧重从戏剧宗教形态的方面入手,探讨戏曲形式的演变。
审核人:王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