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网讯(通讯员吴畅 胡芬芬)11月24日上午,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办的第71期名师讲坛在三教A104教室举行,此次讲坛由我校文法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金艳讲解“应用写作能力提升与实践运用”,近40位青年教师参与现场学习和交流。
视角定位把握“特”
金艳提出,应用写作中的新闻文体应注重客观报道中的独特视角。在选择恰当的结构形式之前,首先要确定写作视角。她重点介绍了“语境适应理论”,即把握写作主体、写作对象、写作方式的关键是必须学会“分析并适应语境”。“行文要简洁客观,不能面面俱到以至于面目模糊;作文要‘一叶知秋’、挖掘特色,不能‘一叶障目’。”她强调,写新闻如同摄影,要学会聚焦,不能“拍全景”,要根据不同情境找到那片独一无二的树叶。
金艳认为,平时的消息创作大都遵循传统的固定格式,缺乏新意。但事实上,新闻对象往往是不同的,这恰恰要求写作者依据特殊群体的视角进行报道,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眼球。“‘倒金字塔’式的经典结构形式是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来划分的。我们要根据读者的需要,把他们最想看到的内容放在最前面。”
采写新闻强调“立”
立好标题,文体传播就成功了一半。金艳说道:“拟立标题犹如画龙点睛,而标题就是要让读者一看便知道你要讲什么内容。”
她以一则消息的两个标题“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举办中国书法展”“‘日月山河’演绎民族智慧,笔墨纸砚阐释中华文化——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举办中国书法展”为例,金艳介绍了“虚实结合”的立题方法。“这种标题的形式往往会比一般的平铺直叙更有亮点。新闻事实的‘实’与思想内容的‘虚’相结合,能够创造出特殊的意境。”
实践运用注意“独”
金艳指出,公共事务文体应注意格式规范下的变与不变。“应用文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结构的模式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写作时一味套用模板。”“现在的公文大都会使用套话——即所谓的‘标配’。其实任何文章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格式。”
她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要少找所谓的网络范本。网上的模板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文章的语境,千篇一律写不出好文章。独特的视角、清晰的逻辑、恰当的结构、精炼的语言才能使文章出彩。
应用写作学会“行”
金艳强调,不管是新闻消息还是请示报告都应学会“行”——即如何写作。“提升应用写作能力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勤于磨练、努力提高自身的写作素养,不断探寻有效的写作理论与基本方法。”。金艳将“互联网+”时代下应用写作能力提升要领归纳为四句话:看方法而不是看成品——功在文外,掌握方法;借思想而不是借内容——善于借鉴,活学活用;学精品而不是仿泛品——善于甄别,厚积薄发;用网络而不是唯网络——勤于学习,理性思考。
金艳现场分享了应用写作的基本理论与许多典型案例,引起了在座青年老师们的热烈讨论。针对教务处周情操老师提出的“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有深度、有力度的调查报告”这一问题,金艳将其阐释为“科学论证与严谨探究下的智慧写作”,既要确立选题并不断优化,还要进行定量与定性的科学分析,保证思路清晰与文脉流畅,多用事实说话,以观点服人,深化研究成果,不断完善调查报告。
最后,金艳说:“要诚实、珍重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想,直面自己写下的各种不合逻辑的句子,因为这个过程经历得越多,未来犯错的几率就会越小——在写作中不断地修改甚至重写,才能造就一个真正优秀的有批判性思维的作者。”
审核人:肖湘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