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平教授(供图张建华)
刘军平教授作客外语论坛
南湖网讯(通讯员雷雪)12月8日下午,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军平教授做客外语论坛,作了题为“后严复话语时代:叶君健对严复翻译思想的拓新”的报告。外国语学院院长姚孝军教授主持并点评了本场报告,学院MTI中心教师和2016级MTI研究生认真聆听了本场讲座。
刘军平教授以翻译研究中的“叶君健现象”引入,首先对叶君健生平进行了介绍。在他看来,叶君健不仅是伟大的创作家,同时也是20世纪我国翻译实践的典型人物,是我国对外传播的开拓者,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刘教授又进一步介绍了叶君健的翻译理论——精品再创作论,这一理论来源于叶君健长期的翻译实践活动,一部作品被翻译成另一种文字后,能在该文字中成为文化财富,成为该文字所属国的文学的组成部分,丰富该国的文学宝藏。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就不单是一个“移植”问题了,它是再创造,是文学的再创造。同时该理论也是叶氏对晚清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重新阐释,是一种破“信达”而后生“雅”。
随后,刘教授又进一步讲了叶君健提出的“遵命翻译”的概念,即在文化外交指引下的对外文学译介。虽然翻译的政治因素如影随形,但不能忽略作品本身的审美标准和受众需求。也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叶君健的译作本身并没有充斥意识形态的说教,其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艺术价值。刘教授还总结了叶氏译论的四个特征:强调译者对原著的再阐释;强调外国文学与翻译文学的水乳交融的关系;重视译者的态度;以译笔为剑,走“翻译报国”之路。
最后,刘军平教授认为,自清末以来大部分学者或接受严复的“信达雅”,或对其中一个翻译原则提出批评,或在吸收消化、修正严复的翻译标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翻译标准,但大多缺乏突破性的观点,而叶君健对严复翻译思想的阐释颇具革命性,它极大地拓展了严复翻译思想内容,值得翻译理论界重视并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他同时期许说,作为新世纪的翻译人才,我们不能只做“翻译匠”,应知道要翻译什么,应该具有精品意识。翻译人的理想应该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互动环节,刘教授对同学及老师提出的有关翻译标准术语的统一和翻译批评标准等问题做了精彩回答。
【人物链接】
刘军平教授先后获得武汉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耶鲁大学博士后,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现主要从事翻译理论、解构与解释学理论、中国哲学研究。其研究根植翻译理论,旁涉人文哲思,横贯中西文化,被遴选为中国哲学、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三个学科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中国翻译》、《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图书评论》、《文史哲》、Journal of ChinesePhilosophy(A&HCI)、Frontiers ofPhilosophy in China(Springer)、Dao: A Journal ofComparative Philosophy(A&HCI)、Contemporary ChineseThought(A&HCI)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80篇,其中CSSCI及A&HCI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及译著共22部,翻译作品数百万字。其著作《西方翻译理论通史》曾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独著)、《翻译学概论》(合著)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优秀成果二等奖。此外,还曾荣获中国大学出版社第二届优秀图书奖二等奖、湖北省翻译协会首届翻译成果一等奖、武汉大学第十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武汉大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奖,以及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现担任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协作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外文局)、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文史哲)会审专家、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学术团体职务。兼任多所高校兼职和客座教授,湖北省教育厅“彩虹学者”特聘教授。
审核人:覃江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