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3项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通讯员刘涛供图
荆楚网消息(记者 安立)2017年1月9日,记者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由该校张启发院士、袁宗辉教授、金梅林教授主持完成的3项成果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华中农业大学获奖成果分别为:张启发院士主持的“水稻产量性状的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基础”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袁宗辉教授主持的“动物源性食品中主要兽药残留物高效检测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金梅林教授主持的“我国重大猪病防控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水稻产量性状的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基础”项目由张启发院士主持,主要完成人包括张启发、邢永忠、何予卿、余四斌、范楚川。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高产优质一直是水稻遗传研究和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二十多年来,该项目围绕水稻产量形成的遗传和分子基础,开展了产量性状位点的鉴定发掘,产量性状关键基因的分离克隆和分子遗传机理的系统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为水稻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项目的系列成果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产生了较大影响。该成果涉及的20篇研究论文被SCIE、CSCD引用总计2758次,他引总计2320次,SCI他引1546次,包括Nature、Science、Nat Genet、Plant Cell、PNAS等重要学术刊物。克隆的基因被国内外多家育种单位应用并培育出新品种;获得中国发明专利3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
“动物源性食品中主要兽药残留物高效检测关键技术”由袁宗辉教授主持,主要完成人包括袁宗辉、彭大鹏、王玉莲、陈冬梅、陶燕飞、潘源虎。
动物源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危害消费者健康,检测是发现和处置兽药残留事件的有效措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缺乏通量高、适用面广、性能稳定、简便快速、价格低廉的兽药残留高效检测技术,国家不能施行大规模的兽药残留监控、确保食品安全。该项目在国家重点支撑计划等支持下,历时17年,发明兽药残留高效检测的核心试剂和样品前处理技术,自主研发出一批检测产品和检测方法标准。
该项目成果共获授权发明专利39件,制订国家标准19项,备案产品17个,保藏物种41种,发表论文164篇(其中SCI论文89篇,单篇最高他引128次);专家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成果8项,国际先进水平成果4项;获省部级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其他奖3项;培养博士生11人、硕士生59人,各类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
目前,该项目成果转让3家企业经营,累计新增经营额4亿多元、新增利税1亿多元。在全国30个省市的农业、质检、卫生和贸易系统的采用率近半, 承担国家和地方60%以上兽药残留检测任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评估指出,成果应用11年,养殖业累计挽回损失1751.52多亿元,年均159.23亿元。
该项目完善了国家兽药残留监控技术体系,提高了兽药残留检测水平与执法能力,提升了兽医兽药和食品安全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发现、追查和处置“瘦肉精”“多宝鱼”“红心鸭蛋”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做出独特贡献。
华中农业大学金梅林教授
“我国重大猪病防控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项目由金梅林教授主持,主要完成人包括金梅林、陈焕春、何启盖、吴斌、漆世华、方六荣、张安定、周红波、蔡旭旺、徐高原。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养猪产业是农业第一大支柱产业。然而猪病频繁发生,混合感染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猪病是危害养猪业的第一“杀手”,同时对公共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该项目针对猪病防控中存在基础研究薄弱、防控技术与产品缺乏等重大科技问题,重点开展猪流感、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萎缩性鼻炎和猪痢疾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等防控技术攻关,构建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实现了创新技术和成果的集成应用。
该项目建立了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疾病诊断、新型疫苗与诊断制剂的研发、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集成创新和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与全国500余家规模化养猪企业、上万家中小型养猪场建立了技术服务网点。培训人才40余万人,建立科技服务工作站20余个;依托该项目建设了技术创新平台20个。
该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其中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国家授权专利41项,其中发明专利39项;获6项新兽药注册证书;获临床试验批件7项(2013年后获新兽药注册证书3项);获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获转基因安全证书4项;发表相关论文387篇,其中SCI收录128篇,主要完成人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主编专著5部;转化成果25项(次),推进了行业科技进步。
目前,该成果疫苗在全国实际推广1.83亿头份,直接销售额达7.3亿左右,新增经济效益431.75亿元。检测技术及诊断制剂应用于临床,检测监测辐射范围广。研究成果为促进养猪业健康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