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黄哲 通讯员刘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菜籽油消费国,油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世界1/4。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油菜科学研究如今走在了世界前列。这得益于一大批像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傅廷栋这样的科学家。长江日报记者26日连线傅廷栋院士时,他正在新疆考察当地复种饲料油菜。
复种饲料油菜向南方“冬闲田”推广
北方复种饲料油菜就是在7月底到8月初小麦等作物收获后到严冬来临前这2个多月期间,利用“秋闲地”,复种一季以收获青饲料为目的的饲料油菜。傅廷栋告诉记者,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亩产青饲料可达4至5吨,有效缓解冬季青饲料短缺问题。不仅如此,裸露的耕地增加了2个多月的绿色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目前,傅廷栋正牵头承担国家公益项目“北方一熟区耕地培肥与合理农作制”,复种饲料油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早在1999年,傅廷栋就开始了复种饲料油菜研究。经团队十余年的努力,复种饲料油菜已从西北示范推广至东北乃至长江流域,眼下,复种饲料油菜将继续向南方“冬闲田”推广。
傅廷栋解释,我国“秋闲田”和“冬闲田”可利用的面积有5000至6000万亩,而复种饲料油菜亩产青饲料便可满足4头羊羔生产所需的饲料。如果饲料油菜能推广1000万亩,其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试验证明,只喂食干玉米秆的羊,38天后每头每天平均增重7克,而用干玉米秆和鲜油菜饲料各一半喂养的羊群,则每头每天平均增重114克。”傅廷栋向记者列举这一试验结果。
曾育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油菜品种
提及“老农民”这一接地气的称呼,傅廷栋院士欣然接受。他说,他的研究工作都在和农民打交道,围着农民转。这位“从油菜田中走出的院士”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从事油菜研究。1972年,他首次发现“波里马雄性不育型”油菜,被国际上誉为“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国内外利用“波里马雄性不育”育成了许多高产、优质的油菜品种。因为世界杂交油菜的选育和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获得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GCIRC杰出科学家奖。
德国科学家如此评价傅廷栋:“他的发现为国际杂交油菜实用化铺平了道路……欧洲人毫无保留地将这归功于中国人。”在随后几年,傅廷栋马不停蹄,先后育成15个优质杂交种,累计推广约1亿亩,其中“华杂4号”在2001至2004年是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油菜品种。
可与橄榄油相媲美的油菜已经试种
傅廷栋及其团队已在杂交油菜的育种与利用领域取得显著成绩,但这并不是终点。近年,油菜根肿病在四川、湖北、安徽等地迅速蔓延。对此,他的团队几年前就开展根肿病的研究。
傅廷栋团队育成的我国第一个抗根肿病的油菜杂交种“华油杂62-R”,正在病区示范、试种。经专家现场考察,湖北省农业厅今年已将傅廷栋团队研发的两个品种作为抗根肿病重点示范、推广品种。
另外,傅廷栋团队正在研发“高油酸、低亚麻酸、低芥酸”的油菜品种。这一品种油酸含量高达75%,可与橄榄油相媲美且廉价。可喜的是,该品种已在湖北示范约3000亩。傅廷栋说:“能不断适应生产的需要,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效益,为农民和国家服务,这是农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我们做科研的意义。”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本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