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0名师生自发参与JC200期纪念活动。JC已经成为一项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供图:梁犇鑫)
学术沙龙指导老师殷平教授致辞(供图:官泽源)
南湖网讯(学通社记者郭玉涛通讯员胡芳花)9月16日上午,第二综合楼学术报告厅明贤秀士济济一堂,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200期学术沙龙在这里举行。此次学术沙龙特邀尚秩、万蕊雪、徐强三位青年学者做报告,会场现场约有500名学生参加。
活动伊始,我校生科院副院长、学术沙龙第二个百期指导老师殷平教授致开幕辞。他指出,以“自由交流、思想碰撞、有所启发”为宗旨的学术沙龙已经走过了200期。作为指导老师,从这一过程中认识到很多有想法并努力把想法变成实际的老师和同学。7年以来,200次沙龙,这种以兴趣而自发组织起来的活动就像一束火把,时大时小,但未曾熄灭,带给了众多师生以快乐、灵感和成果。他谈到,在组织学术沙龙的过程中,能够和众多优秀师生一起切磋,前辈的成就激励着自己,后辈的热情感染着自己,让自己体会到学术的原动力,寻找到努力把研究工作做得更好的持续动力。
随后,云南师范大学马铃薯研究院的尚轶研究员作了名为“葫芦素合成生物学研究”的报告。首先他阐明了“苦味”的重要性:影响蔬果品质、抗性和消炎抗癌药理功能。尚轶从“苦味”入手,顺藤摸瓜,通过大量的遗传筛选和实地调查,并运用化学分析以及基因组、代谢组等大数据分析方法,最终揭示黄瓜葫芦素合成的关键步骤,并有希望借此培育叶苦抗虫果实不苦的新品种。其它葫芦科植物,如西瓜、甜瓜等,同样是尚轶的研究对象,它们也含有葫芦素,但分子结构有微小的差异,药理效果也存在差异。通过分析不同葫芦素的药用机理,以及随后的合成生物学设计与研究,期望设计出可高效合成葫芦素的分子机器。报告中,尚轶还介绍了自己所作的关于葫芦素的其它探索研究,即葫芦素的转运和结构修饰等相关工作。
茶歇过后,来自清华大学的在读博士万蕊雪带来题为“Near atomic structures
of the spliceosome:from architecture to mechanism”的研究报告。报告一开始,万蕊雪讲述了真核mRNA的剪接是真核生物能正常翻译蛋白的重要过程,并且告诉大家剪接体(spliceosome)是执行这个过程的分子超大机器。解析剪接体近原子水平的蛋白结构,才能详细知道剪接过程的分子机理。万蕊雪挑战的正是这个难题,她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手段,获取蛋白样品,单颗粒冷冻电镜收集图像,三维重构出密度图,最后构建分子模型。其中,获取蛋白样品是最难的步骤,但是万蕊雪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这个困难,最终攻克了这个困扰大家40年的世界难题。
最后,华中农业大学徐强教授介绍了自己的主要研究内容:“柑橘基因组学与驯化性状解析”。他以柑橘的驯化史为线索,结合《尚书》、《楚辞》等古籍资料中的记载,通过基因组分析推测中国是橘和甜橙的驯化地点,同时提出柑橘驯化的过程是从森林到果园的过程。古人偶然在森林中尝到柑橘这种美味的水果,就想就近种植方便采摘。在经过对野生柑橘及现代主栽柑橘品种的比较分析后,徐强教授发现在这一过程中繁殖方式的改变使其更适合人工栽培,果实柠檬酸减少、色泽变鲜艳等改变则有可能是人类基于风味和口感的选择结果。
资料链接:Journal Club(学术沙龙)始创于2011年5月,是一群来自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青年老师和学生自主组织的一个学术活动,得到了生科院、植科院、园林学院等学院的大力支持。学术沙龙活动旨在提供一个交流平台,通过来自不同学科的同学之间的交流来活跃研究气氛。学术沙龙活动希望在按部就班的科研之外能够有一个大胆的假设,有一些天马行空的猜想,能够启迪智慧,创新思维。至此,学术沙龙已经在大家的陪伴下走过了7个年头,成功举办了200期活动。
审核人:殷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