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校园快讯 > 正文

邓秀新与青年学生聊“两会”谈“发展”

核心提示: 3月22日晚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校长邓秀新院士做客“共同空间”,与青年大学生分享“两会”精神,畅谈大学生活,勉励同学们练就过硬本领,勇担时代责任。

4活动现场

1回答问题

邓秀新与青年学生聊“两会”谈“发展”

南湖网讯(学通社记者 雷雨田通讯员 王庆国 杨岳敏)3月22日晚7:00,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校长邓秀新院士做客“共同空间”,与青年大学生分享“两会”精神,畅谈大学生活,勉励同学们练就过硬本领,勇担时代责任。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王从严,教务处、学工处、后勤管理处、后勤集团、校团委等单位负责人与80余名学生参加交流会。

“两会”六“最”

访谈开始前,师生共同观看视频回顾“两会”。邓秀新首先分享了参加“两会”的切身体会,将其概括为六“最”。一是时间跨度最长,会期共18天,是25年以来会期最长的一次;二是内容最多,今年增加了表决宪法修正案、监察法立法、国务院机构改革等内容;三是纪律要求最严,会风好,代表精神状态好;四是仪式最庄重,见证了习近平主席等领导的宪法宣誓仪式;五是保密最严格;六是表决事项最多。

随后,邓秀新拿出自己的红色笔记本,与在场师生分享自己的四点“两会”精神总结:第一,大会突出了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各行各业的领导;第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维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第三,进一步巩固了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的成果,强化对公权监督;第四,政府机构改革突出优化政府职能,增强运转效率,有利于老百姓办事,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谈及《宪法》修正案,邓秀新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指导人民的行为。我国的《宪法》从1954年至今不断完善,时代在改变,《宪法》也不能一成不变,修正案21条中有11条同设立监察委员会有关,他希望同学们无论是不是法学专业,都应该学《宪法》、守《宪法》,在法律框架内办事。”

青年成长之问

在互动环节,邓秀新回答了同学们对“双一流”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规划、创新创业等方面的问题。邓秀新说,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目的最重要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不是贴标签。具体应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总体来说“双一流”学校比非“双一流”的学校的办学质量要好一些;对学校来说并不只是重视一流学科学生的培养,而要发挥一流学科的带动作用,推动各个学科同步发展;对同学而言,应该利用“双一流”学校的平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学科的差异真正就在几门课,学校计划在每个专业找一两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增加教师的投入,具体来说要一个老师主讲,多个老师辅导,把大小班教学结合起来。

有同学问到“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邓秀新说,大学对他影响最深的课程是哲学。人的“三观”好比是电脑的操作系统,是软件,非常重要,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三观”,要学点哲学,学会辩证思维,这将终生受益。博士的英文简称“PhD”是“Philosophy Doctor”,即哲学博士。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指导大学生学习唯物史观,就是要引导大家从关注小事上升到理解科学辩证法,再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再小的事也有哲学道理,每一门课都有育人功能,希望大家不要仅仅关注业务知识,有时间多看人文、哲学、历史方面的书籍,丰富人文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加厚重,这样思考问题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对于互联网在学习中的应用,邓秀新认为,互联网让知识来的更快、更丰富,改革教学方式需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慕课的形式,逻辑性不强、增加知识量的科普类课程可以采用慕课的形式,逻辑性很强的知识和需要互动的课,还是需要老师面授。

现场有大一同学提到自己对待学习的浮躁感和对未来规划的迷茫感,邓秀新说,大学的学习是自学与导学相结合。大学教育就像逛超市,需要自己先开个清单,知道自己想要买什么,再有目的性地选择自己所需。大学课程的意义在于从获取知识到初步应用知识的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不从事相关工作,学习过程中习得的思维也会使人受益。

在谈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时,邓秀新说,政府、学校非常鼓励创新创业。需求可以激发创新,同学们可以试着发现需求,解决问题。学校特别鼓励以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创业,以新模式、新发明来服务社会发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邓秀新鼓励同学们,“太多人在做的事情就不赚钱了,要做就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邓秀新笑言:“自古英雄出少年,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是属于年轻人的,人老了会保守一些。” 创业也必须考虑到现实因素,一切商业模式都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和磨练。各有所长,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应该量力而行。

谈农耕文明和乡村振兴

在谈如何看待传统农业与智慧农业时,邓秀新谈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耕为基础发展过来的民族,前些年为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污染了环境,这是不可持续的。对农耕文化要保护,这是我们的血脉,正是有农耕文化,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我们站在世界民族之林,才和西方国家才有区别。如今的智慧农业,能更好控制作物生长的环境,解决传统农业中需要人力解决的问题,但是老祖宗的农耕经验没有过时,举个例子,农耕文化的时间观念很强,为什么呢?因为有四季。比如你当农民,你要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播种可是白弄了。”邓秀新说,这是自己在华农的第36年,在和农业打交道的过程中悟到很多道理: “不能‘玩巧’,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守拙,是农业大学特有的品质。”

有同学提问,今年“两会”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关注“三农”问题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如何?华农学子应该如何自我定位?邓秀新回答说,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的升级版,每一个阶段,“三农”问题是不一样的:十几年前,是粮食保供应的问题;后来是农民收入问题;现在是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的问题。邓秀新介绍说,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广机械化生产,粮食产量大大提高。现在农业机械化达到70%左右,农产品供略大于求,大量农民进城,不再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集中在第一产业。农民享受到很多改革开放的成果,吃喝不愁,交通方便,生活比在城市里更自由。今天的农村相比二十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退耕还林、搬迁化工厂,未来会是水秀山青。

交流最后,邓秀新欣然答应同学们合影的请求,并给同学们赠送了亲笔签名的全国人大专用信封作为纪念。

审核:刘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