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全国资助管理中心】同心,同力,同向,同行

——华中农业大学家校协同助力学子成长成才

核心提示: 近日,全国资助管理中心以《同心,同力,同向,同行》为题,刊发了我校家校协同助力学子成长成才举措,南湖新闻网予以转载。

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也是高校开展资助育人的有力渠道。长期以来,华中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家校合作,力求通过家校联合教育,在高校与学生家庭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形成“同心、同力、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人生梦想。

“同心”铸魂:在思想引领中坚定信念

学校鼓励学生利用假期与家人共读一本书、与家人共话改革、与家人共学榜样——青年习近平等,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争做时代新人。每年假期,学校在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访期间,除了带去资助政策、助学礼包等“物质食粮”,还会送去经典励志图书等“精神食粮”。

学校工学院辅导员李强在寒假期间给学生们推荐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所以推荐这本书,一是这本书里浸润着矢志不渝的理想、爱国为民的情怀、勤奋好学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艰苦奋斗的品质;二是希望通过阅读增强学生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李强说。

“同力”夯基:在能力训练中锤炼本领

家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学生成长的导师。学校不仅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各种能力提升平台,更充分发挥家庭的育人功能,通过家长联系制度,建立“家长委员会”,聘任“家长导师”,充分利用家长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方位能力锻炼。

机械类1704班的陈建韧来自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他在家人的帮助下,联络到当地的国资委、工信局、工业企业和农牧场,通过发放问卷、开展座谈等形式,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撰写了一份3000余字的调研报告,指出家乡的“中国制造”缺乏人才优势等问题,并结合自己所学给家乡的民族手工业、农牧业、食品加工业、传统工业和旅游业建言献策。

“同向”激励:在道德浸润中涵养品质

2018年春节,在学校的号召和部署下,部分学院为学生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水产学院辅导员庄子梦为所带班级布置了两份作业:一是拍一张全家福照片;二是做一道数学题,和父母一起算算个人成长的总开销。“第一份作业是希望同学们能够感受亲情的温度,让家庭成员间的关爱永不褪色;第二份作业是希望同学们体会成长的厚度,把感恩记在心中”,庄老师解释道。不少班级还自发将收集上来的全家福做成电子相册,配上感恩的文字,传到家长群里,引来了一轮点赞:“孩子真的长大了!仅仅半年,这次回家让我惊喜……”“有意义的作业,满满的都是人情味。有人情味的学校和老师,一定可以培养出有人情味的学生……”家长们如是说。

工学院在2018年寒假期间,组织开展了“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品行”活动。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杨淦光深入学习了家谱和家训,撰写了《飞鸿印雪:杨氏家训中的奋斗故事》,他说:“我的祖辈很多都是桥梁专家,他们参与过港珠澳跨海大桥、集美跨海大桥的设计和建造,他们的敬业奉献、力克时艰的奋斗精神,值得我辈追寻!”

“同行”致远:在实践中筑梦远航

为推动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日常化,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学校号召学生践行“本禹精神”,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8年寒假前夕,学校响应教育部号召,举办第一期“学生资助宣传大使”聘任仪式暨培训大会,组织24名获得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及企业奖助学金的优秀学子回高中母校宣传国家和学校的学生资助政策。

农工1702班的王卓伦把自己冒着大雪和严寒去蔽山农场支教的十五天拍成了一部小型纪录片《我和蔽山有个约定》,记录了他在村民活动室给孩子们辅导作业、温习功课、排练歌舞,为孩子们讲述华农故事的支教日常。他说,当自己听到这些孩子们立志报考华中农业大学时,倍感自豪!

责任编辑:陈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