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网讯(记者 晓齐)9月17日下午,诺奖获得者托马斯•苏德霍夫教授来校参加“庆祝建校120周年诺奖学者进校园”活动,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高质量学术报告。
记者参加了学术报告的筹备过程,记录了这场学术报告背后的“三静”“三动”,体会到这场学术报告呈现出的百廿学府动静相宜的学术品貌。
第一幕 校园平静 全校在联动
整个校园没有一条欢迎横幅、没有一面宣传喷绘。没有安排校领导会见环节,报告会开场介绍嘉宾、致欢迎辞、颁发聘书在5分钟内完成,学术活动完全回归学术主旨。
校园如同平静的湖面,诺奖学者的到来,恰如投下一枚小石子,引出一圈圈涟漪;而非砸下一块大石头,溅起四飞的水花。
涟漪相比水花,更需要雅致有序、张弛有度。
在平静的背后,有精心的安排。比如,没有安排校领导会见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与相关学科老师的交流,但当托马斯•苏德霍夫教授提前抵达报告厅时,校领导已经等候在报告厅。再比如,在行程几次调整的情况下,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科发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生物医学中心、动科动医学院等单位密切联动,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工作方案细化到了报告会现场的灯光管理——何时应该调亮、何时应该变暗,以更好地呈现报告人PPT的视觉效果。
当全校上下崇尚学术,学术活动回归学术,大学呈现出了大学的模样。
第二幕 实验室宁静 学术在跃动
当托马斯•苏德霍夫教授和曹罡教授一起走进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时,只有一个恰好出门的研究生朝他们微笑点了点头。世界最知名的科学家来这里作报告,似乎没能改变他们的工作节奏:三三两两的师生在实验台前忙碌着,自习区同学们正在低头阅读文献。
与静心问学相映衬的,是一楼学术海报栏里的通知:本周,还将有来自日本京都大学、中国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华大基因等单位学者带来的5场学术报告,涉及到分子生物学、植物保护、发育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袁德军说,“这里每年要举办一两百场学术报告,师生经常有机会和领域最优秀的科学家对话交流”。实验室青年研究生们还自发组织了JC学术沙龙,从议程设计到报告邀请、嘉宾邀请,再到会场布置,已经举办232期的JC学术沙龙完全由同学们自主完成。
当全体师生静心问学,开放交流成为常态,重点实验室呈现出了重点实验室的模样。
第三幕 报告厅安静 交流很主动
报告现场,能够容纳640人的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不少同学在过道和讲台周围席地而坐,实在“迟到”了的,就只能在后门站着听。值得钦佩的是:六七百人的大报告厅,报告会期间鲜有人走动,没有“杂音”。
听报告时很安静,互动提问却是一个接着一个,十分踊跃。“研究脑科学能不能增强健康的大脑,比如提升我们的智力?”“人类大脑有没有可能会被AI取代?”“意识有没有可能存在于单个细胞之内?”,现场同学的奇思妙想不时引起报告人和听众会心一笑,成为现场最灵动的声音。用曹罡教授的一句话形容,就是这场报告会激发了很多同学的科学梦想,播下了科学精神的种子。
当一场学术报告激扬梦想、给人启迪,学术报告呈现出了学术报告的模样。
相关链接:诺奖学者托马斯•苏德霍夫受聘我校名誉教授
审核人:程华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