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一天迎来4场学术报告 师生表示很“陶醉”

核心提示:11月30日,生科院一天迎来4场高水平学术报告。在频繁的学术交流中,完善了学术引领、学者主导、同学融入、学院保障的学术交流体制机制,进一步提振了学术自信,扩大学术影响。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祁婧)11月30日,生科院一天迎来4场高水平学术报告。

校友、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覃重军在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Creating a functional single chromosome yeast”的报告,讲述他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完成了将单细胞真核生物酿酒酵母天然的十六条染色体人工创建为具有完整功能的单条染色体。该研究表明天然复杂的生命体系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变简约,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人为打破,甚至可以人工创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成果在Nature长文发表,新闻联播进行报道。

在生科楼学术报告厅,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彭金荣作了题为“斑马鱼肝脏发育的调控机制”的报告。他介绍了以斑马鱼为模式的动物,在肝脏发育和再生的分子调控机制领域开展的研究工作;开创性地发现核仁中存在一个以Def-Calpain3为轴心的蛋白降解途径,从而确定了一个调控肝脏发育的新机制,也为研究核仁新的生物学功能开辟了新的领域。

下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俭民,作了题为“拟南芥类受体胞质蛋白激酶与免疫受体调控”的报告,他介绍了拟南芥类受体蛋白激酶BIK1在植物免疫反应PTI中的新功能,以及拟南芥类受体蛋白激酶PBL2在植物免疫反应ETI中发挥的重要功能。

同一天,来自西湖大学的研究员周强作了题为“Single particle cryo EM: Basic Concepts,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的学术报告,他结合自身研究兴趣,分享了单颗粒冷冻电镜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研究膜蛋白和重要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中的应用实例。

类似于这样密集的学术报告和学者交流正是生科院践行“学术为魂、学术立院”,继续划好“学术校庆”延长线的一个缩影。

从2014年起,学院陆续开设了植物生物学前沿论坛、微生物学前沿论坛和整合生物学前沿论坛等三大学术论坛,学院以学科建设经费支持论坛开展,鼓励学院老师邀请具有良好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力的学者来校交流,学科领域涉及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等多个一级学科。

严顺平教授是“植物生物学前沿论坛”的组织者之一,他谈道:“前沿论坛的开设为全院师生构建了一个稳定的学术交流平台。这一方面有利于我院师生了解科学前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让更多专家了解华中农业大学,有效提高学科声誉,增强学科软实力建设。”

生物医学中心张敏教授是学术报告的常客,他谈道:“我会根据周五的‘学术报告信息’推送邮件选择下周准备听的报告。听学术报告目的是希望开拓自己的眼界,提高科研水平。听得多了,往往会被报告人那种非常专注和乐在其中的科研精神所陶醉,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此外,还可以帮助我在学术思想上汲取营养,在具体方法上得到启迪。”

结构生物学课题组的王强是2015级硕博连读研究生,平均一年听30场学术报告。他说:“每一场作报告的学者,他们不单是介绍成果本身,同时也介绍取得成果的研究过程,解决问题的心得体会,这对于我的学习和研究很有启发。”从2018年起,生科院向每个研究生发放《学术报告会记录本》,并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听30场学术报告,博士研究生听50场报告。

校庆年,生科院开展了一系列格局大、品质高、视野宽的学术活动,进一步提振学术自信,扩大学术影响。学院以诺奖学者进校园、三大前沿论坛为主要依托,邀请了包括诺奖学者Barry J. Marshall、美国科学院院士Sabeeha Merchant、美国科学院院士Jerry Workman、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Jennifer Graves、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龙漫远、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亚平、陈孝平、邵峰等十余位院士在内的100余位知名学者走进校园,探讨科学问题、传播科学精神、寻求科学合作。一批青年教师深度参与各项活动,借助交流平台,了解学术界最新动态,积极融入国内外学术研究网络。青年学子尤其是研究生群体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主动学习最新研究工具和理论。相关课题组还与学者开展“一对一”交流,进行深入探讨。在频繁的学术交流中,完善了学术引领、学者主导、同学融入、学院保障的学术交流体制与机制。

审核人:和希顺

责任编辑: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