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至12月4日,7场志愿服务分享会逐一开展,7个不同的志愿服务团队与观众们分享自己的志愿故事,传递志愿过程中的那一份温情。本次志愿服务分享会属于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国际志愿者日系列活动,由校团委、本禹志愿服务队以及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办。
践行环保理念,共筑碧水青山
现场同学积极提问(学通社记者 梁雨霏 摄)
学生围成一圈聆听分享(学通社记者 梁雨霏 摄)
11月30日晚,一场关于环保事业的分享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耕读学堂举行,绿色协会的老师与在场同学们交流着心得体会。
“每个人都是今世绿色的守望者。”资源与环境学院王砚副教授介绍到,我校绿色协会成立于2000年,以“关注生态、节约资源、创设绿色家园”为理念,致力于推动绿色环保事业的发展。她说道:“只有实现自然与生命的和谐共处,人类的生活才会美好。”
资源与环境学院刘成帅老师向大家依次介绍了绿色协会的会徽、会歌、吉祥物以及特色项目。他提到,绿协以“绿色环保不只是一代人的事情”为理念,创办了“绿之梦自然教育项目”,组织成员们走进四十余所学校,开展各类自然保护课堂以及自然环保教育活动。在疫情期间,绿协的脚步也未停止。在“清流计划”这个项目中,245名志愿者返乡调研母亲河环境现状,延续了“绿色长征”的足迹。
在问答环节,计算机类2106班袁涛提出了“如何将专业知识落实到绿色实践中”这一问题。王砚谈到,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同学们可以更全面地评判某些材料,从而选择出最环保的材料,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
12月1日,“我们的江,我们的江豚”环保志愿服务分享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展。活动邀请了“蓝色精灵志愿服务队”队长、水产科普协会副会长罗腾达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环保志愿服务经历。分享会上,罗腾达介绍了“蓝色精灵志愿服务队”的作用,阐述了保护濒危水生生物的重要性,让同学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保护江流湖泊、保护江豚等水生生物的重要意义。
爱的传递,没有界限
“志愿服务没有国界,我希望我们可以登上国际舞台,用青春、用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国名片。”12月2日下午,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动物医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周士月作为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派出的首批国际志愿者,同时也是此项目实施以来第一位前往蒙古国开展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在线上与同学们分享了她的经历。
“初到蒙古,我发现这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全是大草原的蓝天白云。近几年因为过度放牧导致草原质量下降,牛羊养殖数量减少,已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周士月讲述了她到达蒙古国看到的环境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与气候污染、资源保护相关的问题,帮助因气候变化而影响发展的国家,就是她眼中的志愿服务的意义。
“我们要在享受志愿服务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经历,去展现更好的自己。” 在活动中,周士月也建议有意成为国际青年志愿者的同学们要怀有热爱、耐心和决心。同时,她也希望各位同学练好英语,提升自身能力,找到更多更好的平台。
12月2日晚,关爱青少年儿童支教活动分享会上,本禹志愿服务队副队长、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郭子鸣做分享交流。郭子鸣介绍了项目入选团中央“七彩四点半”志愿服务项目示范团队以来的情况,他提到在支教过程中,志愿者们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准备了涵括爱国教育、自然科普、人文素养、心理健康、体育锻炼等方面的课程,策划了素质拓展、假期阅读、手工制作、艺术体验等系列活动。结合实际情况,队员们做到既抓牢基础,又开阔视野,寓教于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孩子们带去了不一样的暑期体验。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七彩四点半”志愿服务项目体现着华中农业大学支教团一代代的奉献精神与薪火之情,他们将在这片土地上托起孩子们的梦想。
知行合一,奔跑在助人的路上
11月30日举办的“公益创业—耕读兴农”主题交流分享会上,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袁诗涵分享了“菱辟蹊径 强农兴农——菱角全产业链赋能乡村振兴项目”的开展过程和收获,该项目在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中斩获金奖。
“洪水翻腾在街道上、倒灌涌入地铁中,甚至数人被吞没在滚滚洪流中......”12月3日晚,河南防汛救灾志愿者代表李新瑞、苗庭玮以及参与疫情防控的志愿者代表李博涵,在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105室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志愿经历。
作为河南汛情的亲历者,苗庭玮同学回忆到,河南汛情初始时,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暴雨。“仅仅一个小时之内,雨势逐渐增大,相当于150个西湖的水涌入河南。”他这样说道。
苗庭玮分享自己的经历(学通社记者 费颖轩 摄)
“在水势稍微退下一点时,我还是从家里拿了一个铁锨上路帮忙,把路面上堵住下水口的淤泥、树枝进行简单的清理。”虽然当时的情况令无数人胆战心惊,但是在解放军和其他志愿者的感染下,苗庭玮依然克服了恐惧,参与到了志愿活动中。“我们都知道,伟大的事情会被宣扬、被铭记。”他说道,“但其实你所做的任何一件小事,都会有人因此感觉到温暖。”
李博涵分享了自己在疫情期间的志愿故事。她说道:“公益活动中有我的一份爱,环境保护中有我的一份力量,助老爱老中有我的一份情感,疫情防控中有我的一份温暖。”回忆起假期突发疫情的时候,武汉市启动了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当时,李博涵已经订好了回家的机票,但当疫情出现时,她还是选择了退掉机票,坚守学校。怀着紧张而激动的心情,她报名成为了核酸检测站点的一名志愿者,穿上防护服,她与医护人员共同战斗着,站在了距离疫情最近的地方。
12月4日下午,“食科一家人”志愿服务队讲述了新“食”代的故事。在今年三、四月份,“食科一家人”志愿服务队组织20余名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以线上+线下的模式,为社区内青少年提供学业辅导、特色课程等特色服务,满足辖区双职工家庭、困难家庭的需求,共创美好社区。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 陈婷婷 赵雨萱 刘欣雨 通讯员 吴佳融 谢永煌 张舒欣 李子鑫 张博文 王石径 审核人:吕瑞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