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发扬‘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精神,努力成为‘三创’人才。”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教授与该校2022级新生共话我国养殖业的绿色前景时谈到。
高校教师到企业中担任高管,企业家到高校中教学授课,是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近年来坚持做的事情。自2014年起,陈焕春带领学院全体师生,针对行业产业发展需要,提出“科教融合、产教融通培养新时代卓越农牧人才”,校企优势互补推动共同发展,走出一条校企合作互进共赢的新道路。
校企协同培养人才
“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够立足中国养殖业实际,解决中国养殖业发展问题,并能够面向国际,熟悉掌握发达国家养殖业科技发展前沿,了解发展中国家养殖业发展现状,具备‘创新、创造、创业’精神和能力。”这是陈焕春院士对华中农大动科动医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培养模式的创新,校企联系越发紧密。为了帮助师生了解行业,破解传统农牧教育中“行业认知不深、专业认同不够、知识体系不全、综合能力不强”难题,学院越来越多的师生进入到产业一线,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走进高校课堂,担任学生企业班主任和产业导师。
学院举办的第二十届企业家论坛上,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资深副董事长周永顺校友作主题报告,并寄语大学生们“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每年,众多企业家来应邀来校,在各类论坛、报告会或创新创业课堂上授课并与同学们交流,已经成为常态。
赴襄阳市农牧企业开展深度实践的本科生王永芳,返校后在实习实践总结中写道:“在实践中,我们基于所学知识,尝试为实际生产提供科学建议。实习中的小成果,让我坚定了坚持‘四个面向’做科研、将科学研究扎根于企业志向。”
此外,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前往全国各地的农牧企业,既开展实习实践,也聘请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导师,在生产中对学生进行“传帮带”,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卓越人才反哺校企
通过校企间长期合作,华中农大动科动医学院融通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形成“价值、研学、实践、发展”四个共同体。
该院党委书记刘兴斌介绍,价值共同体的形成,强化了学校、企业、师生、行业人员“强农兴农”“守护‘一个健康’”的使命与担当,深化了师生对农牧行业的情怀;研学共同体的形成,提升了学校科技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激发了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内驱力;实践共同体的形成,加深了教师对畜禽养殖业现状的理解,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了课堂磁力;发展共同体的形成,丰富了育人资源,促升了学校办学能力,助推了企业发展。
在此基础上,学院每年都有大量优秀毕业生选择在农牧行业就业,2021年已占学院当年毕业生总数的88%以上。
“这些毕业生热爱行业、能力突出,且对行业现状了解透彻,能够解决企业生产问题。还有一些优秀毕业生继续深造,投身畜牧兽医科研,学成后选择回校工作。”刘兴斌表示。
2022年学院新入职教师彭忠,他因对预防兽医学的兴趣选择在科研上深耕,坚持“干一行爱一行”,从华中农业大学到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始终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懈探索。与彭忠一样,这些校企协同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在毕业后又为学校和企业事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深度合作互进共赢
在校企合作迈向深入后,华中农大动科动医学院选派教师入驻企业担任企业高管。程国富教授作为校企合作高级专员,受行业标杆企业扬翔集团邀请,定期驻扎在公司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
这一举措,既让教师深入行业了解实际需求,也让教师将科技带入产业一线,进一步激发行业活力和产业潜力。
在此基础上,校企成立联合研究院,合作开展科研,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问题;与企业共同举办行业会议、开办技术训练班,利用学科资源为企业员工提供各类生产技术培训等。
2021年7月,华中地区基因组与猪联合育种技术培训班在校开班,学员来自湖南、河南等13个省市生猪养殖企业。来自湖南省湘潭市家畜育种站的罗荟和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孔乐颖都在发言中谈到,通过各位教授的系统授课,学员们完善了自身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了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企业向学校捐助教育发展经费,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就业创业平台与基地。合作企业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作为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的重要平台,将创新创业课程的部分课堂安排在科前公司的生产线上,极大提升了学生行业认知度和实践技能水平。
在培养过程中,合作企业逐步集聚科研人才、科技成果等优势资源,成为行业领跑者,其中佼佼者如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回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已成功上市。
在这条新道路上,校企双方以协同育人为纽带,不断丰富合作方式,不断深化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全面战略合作体系,既为当前校企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也提升了学校农牧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实现了科研成果转化同企业发展需求的高效精准对接,最终有力推动了学校与企业事业的共同发展。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