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科学研究 > 正文

【作重30年】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核心提示:3月29日下午,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各级领导嘉宾及300多位校友一同出席,并围绕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过去、现在、未来展开了研讨。

研讨会会场(一)

研讨会会场(一)

研讨会会场(二)

研讨会会场(二)

实验室教师代表入场

实验室教师代表入场(通讯员 杨帆 摄)

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陈俊瑞 古丽孜热•马尔旦 记者 川竹)3月29日下午,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各级领导嘉宾及300多位校友一同出席,并围绕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过去、现在、未来展开了讨论。研讨会由副校长严建兵教授和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殷平教授分别主持。

中午14点10分,各届校友及实验室老师方队身着特色文化衫喜庆入场。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江林致辞,他代表校党委书记高翅、校长李召虎向关心支持实验室事业发展的与会者表示感谢,向实验室成立30周年表示祝贺,并介绍了作物遗传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的诞生、成长与壮大历程。他表示,“三十周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实验室的发展壮大凝结了几代科学家、教育家接续奋斗、薪火相传的智慧和心血,沉积了他们的青春和汗水。他指出,学校将以实验室组建30周年和通过重组为契机,对标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新目标、新要求,全方位支持和保障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激扬梦想、追求卓越”的实验室精神,按照“定向明确、布局合理、基础扎实、机制创新、保障有力”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求,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战略导向、明确使命定位、主动变革拓新、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真正形成推动学科发展、孕育重大原始创新、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战略支撑”,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排头兵”,为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建成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江林致辞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江林致辞

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杜耘致辞

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杜耘致辞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李顺清致辞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李顺清致辞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张文致辞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张文致辞

副校长严建兵主持研讨会

副校长严建兵主持研讨会

工作人员宣读了武维华院士、邓秀新院士、官春云院士等专家发来的贺信。武维华院士表示,实验室聚焦作物种源,自主创新,创制优异新种质和培育重大新品种,为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源安全和绿色发展提供了保障。邓秀新院士提到,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验室建成30周年是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开创未来的新起点。官春云院士表示,十分期待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新的发展阶段为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随后,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杜耘、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李顺清、教育部科技与信息化司一级巡视员张国辉(线上)、农业农村部科教司一级巡视员张文先后致辞。他们对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湖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以及水稻、油菜、棉花、玉米等主要农作物遗传改良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做出的贡献给予了肯定。张文表示,实验室紧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作物种源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性和标志性的成果,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在创新科研平台管理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代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对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3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张国辉司长对实验室发展提出三点期待: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要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一体建设;加快实验室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强化有组织科研;希望实验室加强产教融合,室企协同,提升行业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中国农业大学戴景瑞院士和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作为历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代表致辞。戴景瑞院士肯定了实验室及历代科研工作者在作物改良方面做出的贡献,并且连续用多个“亲历”表达对作物遗传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30年来巨大发展变化的祝贺,他说:“我亲历了这个实验室的建立成长和发展壮大,亲眼看到了一代代科技教育人才的成长,亲身体验到这个实验室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为国家为人民为我国农业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傅廷栋院士用“鸟枪换大炮”来形容实验室30年来的巨大变化,他表示实验室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和声誉,是实验室师生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从“小傅”到“老傅”再到“傅老”,他对实验室有特别的感情。傅廷栋以油菜为例强调,实验室一直以应用基础为重点,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头延伸的方针是正确的。面对与会的300多位校友,傅廷栋激励大家道:“同学们在学校里,你们以学校为荣、以实验室为荣。毕业以后,你们在各自岗位,我们以你们为荣!”

实验室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代表傅廷栋院士致辞

实验室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代表傅廷栋院士致辞

学校老领导李忠云教授致辞

学校老领导李忠云教授致辞(通讯员 杨帆 摄)

学校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代表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陈焕春院士致辞

学校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代表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陈焕春院士致辞

张启发院士讲话

张启发院士讲话(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由记者 川竹 摄)

学校老领导李忠云教授对实验室成立3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他讲述了实验室建设、成长和发展中的细节和故事。他说:“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创造了一个个不朽的丰碑,它既是创业的丰碑,又是支撑学科发展的丰碑,还是孵化科技创新平台的丰碑,更是引领学校科技发展、引领农业科技发展的丰碑。”他提到,用现代科技武装提升传统学科,用新的农业科技、生物科技来武装提升传统农科,是学校和实验室审时度势作出的重要决定。实践证明,实验室带动和辐射了其他学科发展,培养了国内外科研骨干,带动实验室的专家承担了一系列重大课题,为其他学科培养了骨干、培育了国际人才。

学校国家、省部级实验室代表、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陈焕春院士致辞。他强调,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一直是学校实验室和平台建设的表率和标杆。他表示,要建好实验室首要的还是要做好科学,也就是要做好基础研究,然后是做好技术,科学的发展跟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国家发展到今天,或者从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发展到今天,是国家的要求和形式的转变,实验室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解决问题、做好产品。

张启发院士深情回顾了实验室发展三十年历程。他表示,实验室的成绩来之不易,始终与国家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主旋律同步。实验室从一穷二白的基础起步,几代学人自力更生、把握机遇、奋发图强,坚持基础与应用并进、顶天与立地结合,以建设“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研究基地为目标,涉险滩、爬陡坡、闯难关,克服了经费短缺、水电无法保障、实验空间匮乏等重重困难,“穷思变,困求进,苦图强”,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一路克险阻,不断攀高峰,在建室以来的国家历次实验室评估中均为“优秀”,保持了历时30年的全优记录。实验室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三十年来,实验室逐渐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农业创新人才的荟萃地,一批批青年学者在这里扎根热土,为实验室的发展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批批海外归国人员,将拳拳的爱国情转化为强国志、报国行,围绕“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孜孜不倦地探索,日复一日地坚守,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实验室逐渐成为拔尖人才培养的示范区,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坚持“精神文化铸魂、学术文化强基、管理文化固本”,铸就了“激扬梦想,追求卓越”的实验室精神,践行 “启人以志”的育人理念弘扬“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华农精神,奋楫逐浪,追求建树。

张启发表示,实验室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状态距离国家的要求,相比全国兄弟单位实验室,还有诸多不足,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主要表现为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成长不够快、原创性重大前沿基础理论创新不够多、农业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不够好等,实验室要发扬优势、弥补不足,再接再厉、赓续辉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实验室要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主动担当,把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全面贯彻到实验室改革发展的创新实践中。以“四个面向”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用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改进科研布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开放合作,实施有组织科研,持续深化创新生态、创新产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担负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种质源头创新、保障粮食安全的使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绿色营养健康美好生活的需求,奉献丰富的对人类和地球都健康的食品和农产品。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强”,张启发强调,实验室的未来寄托在青年人身上,要一以贯之以极大的热情关注青年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张启发院士最后说:“我们与青年后辈共勉: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怀揣梦想、成就卓越,为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农业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征程中谱写更加灿烂的篇章。”(点击阅读张启发院士讲话原文

会后,殷平教授主持了校友代表分享报告,报告内容有:光而不遇,静水流深;情系华农:生物育种梦幻之旅;激扬梦想,我的彩虹棉花梦;单细胞研究不孤单—感恩成长之路有作重师生相伴;别样“橘香”情,浓浓赤子心;和犹太人合作创新创业的感想;扬绿色水稻风帆,铸立体抗病梦想等。

当晚,实验室还举行了师生融乐晚会。

审核人 和希顺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