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狮山时评 > 正文

【言论】强强联手共建培养基地 产教融合培育领军人才

核心提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念转变,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分类培养、产教融合,提升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好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作用,通过建立全面战略合作机制、构建协同联动的管理体系、建设高水平双导师队伍,以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培养行业领军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近日,研究生招生考试各项工作接近尾声,今年我校拟录取专业学位硕士(以下简称“专硕”)2211人,学术型学位硕士(以下简称“学硕”)1625人,专硕拟录取人数连续4年超过学硕。目前在读专硕生4910人,占硕士研究生总数的52%。如何让专硕培养面向一线产业和行业,更具专业性和职业性,是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念转变,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分类培养、产教融合,提升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我校近几年不断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立项和建设,现有258个基地,其中国家级基地17个,省级基地14个。近期学校召开科技小院暨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会,基地建设工作正在系统全面推进。

从基地实际运行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职能目标不同带来的定位困境。以企业为主体的基地往往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发展定位、实施内容和价值追求上的不统一,联合培养容易停留在形式上,难以形成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顶层设计。

二是运作空间不同带来的沟通困境。研究生培养要在学校和基地这两个不同的物理空间开展,由此带来了转场成本高、互动不够、信息传递不畅、资源共享渠道不畅等障碍,此外还带来研究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问题。

三是活动主体不同带来的协调困境。校内导师对行业认知存在隔阂,对产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不敏感;行业导师存在研究生培养动力不足,培养能力欠缺等问题;校内外导师之间协同培养契合度不高,协调组织有难度,影响合作的长久性和持续性。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树立合作共赢理念,建立全面战略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共赢的合作才是长久的合作,才有可能开花结果,合作共赢是“1+1”,但它不等于2,而是要大于2。要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育人、基地在实践育人的双优势,改变以往“点对点”“单打独斗式”的项目合作模式,将基地的专业实践工作与基地自身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将高校人才培养与基地的企业攻关、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建立科研团队与基地进行全方位战略合作。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发展到更高层次,应该是在组织机制上的突破,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开展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真正实现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真正实现师资互通、课程打通、能力贯通,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

明确各方职责,构建协同联动的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协议机制,保护各方合法权益。双方合作之前要订立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能有效保障各方合法权益、避免纠纷。二是建立沟通机制,保证信息交流畅通。高校与基地决策层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及时有效推进基地建设工作;高校导师和行业导师通过建立学术研讨定期沟通制度,定期研讨科研进展,保证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双方基地管理者定期举行座谈会,邀请双方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参与,听取意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三是建立考核机制,保障专业实践完成质量。研究生院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实践的基本要求与评价标准;学院要加强专业实践考核的组织管理工作;双方导师要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共同对研究生职业素养、专业实践质量作出评判。

明确选聘标准,建设高水平双导师队伍。一是让专业学位导师更具“专业”素养。专业学位导师遴选,要更多考虑导师承担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一线产业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所获得的成果、取得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等条件。对于已聘任导师,需要到基地进行一定时间的脱产实践或挂职锻炼。二是让行业导师更具“导师”素养。研究生的指导是有规律的,要讲技术,有方法;要加强行业导师和基地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与指导,提升行业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与水平。三是让双方导师协同更具合力效应。要进一步强化行业导师在生源选拔、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及答辩等全培养环节中的作用,强化行业导师主体意识,双方导师共同合作,把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让研究生在干中学,在事中练,在解决真问题中锻炼真本领。

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回归专业学位设立初衷和培养本质,由单纯输送知识理论向强调实践创新转变,从重视学历能力向解决产业问题能力转变,不能搞“养在深闺人未识”,一定要“飞入寻常百姓家”,要将学科专业目录、生源选拔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导向、用人标准等有机衔接,构建起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大境界大格局,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本文作者系研究生院 祁婧)

责任编辑:晏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