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狮山欢乐节(学通社记者 周子睿 摄)
四季流转、星河璀璨,岁岁年年、南湖狮山。
2024年12月31日,一年一度的狮山欢乐节如约而至。浸润在360余项活动中的学科文化在这辞旧迎新时刻欢乐绽放。
在华中农大,这是一项特别的文化现象,它让学术之美、学科之美与狮山之美、欢乐之美相交融,尽显狮山美学风采。
“生命新绿,质创未来”
仿真水稻、噬菌体模型、移液枪玩偶……熟悉生命科学的师生都知道,这是他们的科研日常。但在这个夜晚,它们却被赋予了新内涵。
全程参与新年巡游设计的覃歆懿老师介绍说,“生科院以‘生命新绿,质创未来’为题,是希望通过创意与科技融合交互,展现生命科学的前沿魅力,以‘新绿’迎‘新年’。”
记者在现场看到,巡游第一方阵“DNA舞者”是演示生命起源,“生命之树”则意味着生长,而“未来方阵”则意味着生命科学前沿,也意味着“精准治未病”等方兴未艾的科研领域。
生科新年巡游方阵(学通社记者 李想 摄)
此时此刻,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巡游、共跨新年,他们有的手持发光道具萤火虫和蜡烛,有的身背“蝴蝶翅膀”,由点点荧光向生命之树汇集。王利利老师带着家人加入了巡游的队伍。她说,欢乐节越来越好,这样的方式展现学科特色很有意义,“富有学术芬芳和青春气息”。
“逐梦三十载,卓越向未来”,今年刚好是学院成立30周年。“质”“强”“融”“创”“新”“乐”“卅载”“英才”“创一流”等关键字在队伍中闪现,而学院全年的学术成果也不断在人群中体现,生科人以这样特别的方式告别旧年、瞩望未来。
“拥抱世界,拥抱AI”
“看!机器人走过来了!”从大活中心至狮子山大道转角处望去,一个体型硕大的机器人玩偶引人注目,它向人群打着招呼,而同学们也会主动上去“求抱抱”,画面十分温馨。
这是信息学院“信息时代,拥抱世界”巡游形象标识。指导老师高鹏淇说,巡游以“科技与未来”为核心,结合信息学院的学术特色和创新精神,构思出融合科技元素和学术内涵的巡游主题。他们以科技感为主线,通过服装、道具、灯光、标语等多方面展现学院在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大数据等领域的学科特色。
巡游队伍处处“植入式”彰显信息元素和学科特点,就拿霓虹灯牌以及特色气球内容展示来说,蓝白冷色调、灯光闪烁,体现信息科技的冷静与创新和“科技感”。
“拥抱信息,拥抱世界”(学通社记者 李瑞煊 摄)
拥抱信息、拥抱AI、拥抱世界。正在记者遐想时,一只俏皮可爱的机器狗在人群队伍中闪烁前行,周围师生纷纷拿出手机留影纪念。
食科院“食博士”(学通社记者 高言曦 摄)
园林院“果宝特‘攻’”(学通社记者 李瑞煊 摄)
外国语学院“丝路遗韵,又见敦煌”(学通社记者 仇傲 摄)
文法院“橙韵文法”(学通社记者 李瑞煊 摄)
如果说生科院和信息学院的巡游是学科文化的“移动载体”,那么各个学院的独特展示就是现场“大串烧”。食科院“食博士”、化学学院PVC拨浪鼓、园林院“果宝特‘攻’”,学科文化蕴藏其中,而动科动医学院“次元巡航”主打大数据,外国语学院“丝路遗韵,又见敦煌”体现异域语言文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冬韵红楼”体现人文关照,文法学院“橙韵文法”彰显文法底蕴……学院学科文化让人应接不暇。
“发酵工艺焕发生命力”
发酵工艺以时间悠远和醇厚深沉引得无数人无数遐想。庙会美食区,同样是发酵腐乳,生科院姜舒的“作品”引来了师生关注目光。
“这款腐乳是在酿造学课堂上萌发的!”姜舒说,生物工程专业的同学们学习的不仅是传统技艺,更是现代科技在发酵食品制作中的应用。他们在赵述淼老师的指导下选择既不污染杂菌又独具风味的方式,独创低盐工艺,严格控制盐添加量在7.5%以内,多年筛选豆腐、毛霉、剁椒等实验优质组合,通过科学优化发酵环境,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更契合现代健康饮食需求。
美食区售卖(学通社记者 韩鑫垚 摄)
“我来五罐!”现场,有老师直接“下单”购买。要知道,这已经是“狮山手工腐乳”第五次出现在欢乐节了。姜舒介绍说,她和实验室“组团”来到现场,与“狮山精酿”(酱油、啤酒)等一起,展示着发酵学科的独特魅力。
“植科+食科,打开新视野”
“没想到油菜薹还有这样的吃法!”现场,同学们啧啧称奇。菜薹曲奇饼干、菜薹冰激凌纷纷出现在庙会美食区7号摊位上。
植科昆虫标本展示(学通社记者 李亚珊 摄)
植物饰品观察(学通社记者 李亚珊 摄)
“这些富有创意的美食是食品科学与植物科学的一次合作。”食科院的杨心彪表示,他们实验室一直深耕于蜂产品领域,此次使用蜂蜜代替白砂糖,营养更加丰富。而狮山菜薹则是由油菜团队马朝芝教授等历经16年科研攻关,研发出的我国首个食用型油菜新品种,天马行空的创意、二者的大胆结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小小的菜薹冰激凌内有乾坤,不仅颜色翠绿鲜亮,吃起来更是香甜可口!”文法学院江菁怡品尝后赞美道。创新的尝试,味蕾的碰撞,让同学们更直接地感受到了食物的科学魅力。
“鱼骨生花,变废为宝”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庙会游戏区前,鱼灯随风飘舞,鱼骨形态各异。琳琅满目的渔文化作品,尽显水产学科特色。
项目负责人、水产学院叶姝涵表示:“将水产学科和艺术结合在一起,初衷是想将水产学科介绍给更多人。”
据了解,鱼骨生花是水产学院每年欢乐节都有的特色活动。鱼骨由水产学院学科部成员自己杀鱼、取骨、处理、晒干……制作而成,整个准备过程会带上即将鱼类学的大二同学,让他们对鱼类进行骨骼拆解,在实践中对专业知识拥有更直观的认知。
捞鱼体验(学通社记者 李亚珊 摄)
水族展示(学通社记者 李亚珊 摄)
“鱼类智能化精准投喂系统装备”“基于基因编辑创制无肌间刺大宗淡水鱼新种质技术”等成果的应用和“黄优1号”“华海1号”“华康2号”“全雄2号”等产品的推广极大提振了水产人的信心。
水产学院的张雪与同伴较早做好鱼鳞画,正拍照打卡。她说:“鱼鳞画变废为宝,让鱼鳞、鱼骨等水产废弃物以艺术之名重获新生,希望渔文化的环保理念可以更加普及。”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学通社记者 张婉怡 审核人 吴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