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时评
首页 / 狮山时评 / 正文
【言论】扮演好青年教师的“三种角色”

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 师范生回信,对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青年学生,提出了“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的殷殷嘱托。

作为一名刚从学生转变为教师的我,当牢记嘱托,不忘立德树人初心,担起守正创新使命,以实际行动培根铸魂教书育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做立德树人的践行者。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立德树人是青年教师心之所系、目标所向、责任所在。

来华农的两个月里,我听到了“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畜禽健康养殖教师团队的动人事迹。他们心怀国之大者,拼搏在科研报国一线,矢志造福“三农”;他们甘为人梯,涵育良才,着力培养超越自己的人才。牧医赤子,是“立志做大先生、潜心做大学问、努力育大英才”的典型代表。

我见到了一批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光荣从教30年”教师代表。他们立足三尺讲台,举足为法、吐辞为经;他们严慈相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们行为世范,育人先育己,争做“大先生”。

我跟随知农爱农的老师们,带领青年学子于炎炎夏日奔走在祖国大地,投身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把农村当“教材”,把农田当“讲堂”,把教书育人挥洒在巩固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中。

我坚信,在这片立德树人氛围浓郁的富饶土地上,一定能开出绚丽多姿的鲜艳花朵。

做守正创新的奋斗者。“守正”就是要守师德之正、学问之正。师德之正,在于自觉;学问之正,在于自励。“创新”就是要与时俱进、创新出新。大学是创新的策源地,孕育着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

守正是一代又一代华农教师,在讲台上精益求精,在实验室争分夺秒,一手拿书本,一手拿锄头,躬身践行,传道解惑。在“华中屋脊”的深山密林里活跃着一批来自华农的农林牧渔专家,他们前赴后继来到这里,几十年来深耕一线,发挥学科特长,致力生态保护,驾海擎天助力神农架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一批又一批华农教师,以先行者的姿态创新出新,把想象力挥洒在南湖湾畔的狮山校园。在“两季三节”的文化矩阵里,有“五月的花海”的倾情献唱、有“创见”生物展的文理融合、有“心象之构”的天马行空、有“瑰丽星海”的美轮美奂,描绘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美丽图景。

守正即守“道”,创新即变“法”。华农教师把“守正”作为核心和根本,把“创新”作为关键和举措,不忘初心、开拓进取,以奋斗者的姿态奋力谱写了守正创新的新篇章。

做华农品格的传承者。回望我校124年的历史,凝聚着无数教师的青春汗水,回响着无数教师的铿锵脚步。

觉醒年代,华农先贤履兴农学,聚焦农村。1898年,张之洞兴办华中农业大学前身的湖北农务学堂,成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起点;抗日战争时期,华农师生栉风沐雨,弦耕不辍,几经辗转,终于迎来桃李逢春,芳华日盛的发展光景。

和平时期,华农前辈艰难创业,励志图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刘后利,毅然放弃国外的科研与生活,回归祖国参与建设,70岁高龄坚持下田,90岁作学术报告。“74岁要当做47岁来过”的“橘翁”教授章文才,虽年逾八旬、疝气病发,却仍为了秭归柑橘在田间奔走。

新时代,华农教师不忘初心,培根铸魂。以傅廷栋、张启发、陈焕春、邓秀新院士为代表的大批矢志于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华农先生,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迎来了“新农科”发展的历史良机。新时代的华农青年教师,理应接过先辈的接力棒,当好华农品格的传承者,让华农精神代代传承、光芒永绽。

(本文作者系文法学院辅导员 王美琳)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