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211”、“985”工程废存之争
“现在国家把‘211工程’、‘985’工程取消了,取消后是按几个要素综合考虑给学校分配绩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学校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的一席话,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随后教育部出面辟谣称不存在废除“211”、“985”工程的情况,但是关于985、211高校的存在价值,关于教育资源的失衡,大学等级利益化等问题被再次推上风口浪尖,各争论仍在继续。
已经走过了近20年历史的“211”、“985”工程,虽然在对中国高校水平的提高和促进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211”、“985”作为一种标识在获得国家科研经费拨款、学生就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目前,其突出的两大弊端有两点,一是争抢经费加剧教育不公;二是招聘门槛加剧大学生就业难。中山大学教授黄崴说:“‘211’、‘985’的出现,意味着集中资源办好一部分高水平大学,这在当时中国教育资源有限、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与西方差距大的情况下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同时一些教育专家指出,在20年前制定的“211”、“985”工程,与现今的中国高校的发展现状并不完全适应,并且容易引发一些如弄虚作假、教育“懒散”等副作用,应该尽快做出相应的调整。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高校早已不是当年的“弱、小、散、少”的状况,而是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万马奔腾的景象。因此,带有强烈行政干预色彩的“211”、“985”,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中国高校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良性竞争、协同发展的绊脚石。已经基本完成使命的“211”、“985”,未来应该向更加契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之路的方向进化,不断调整与改革,以免沦为“沉睡的规定”。
然而,尽管“211”、“985”工程存在着诸多弊端,但它所立下的功绩却是不可磨灭的。实施“211”、“985”工程,是中国政府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工程的实施,旨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培养高层次人才,对提高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建设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走过了近20个年头的“985”、“211”工程,的确与现今中国高校发展现状不能完全适应,我们要关注的,与其是其废存问题,倒不如是如何调整与改革,要通过不断改革,使“985”、“211”工程可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设更为优秀的中国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农资1303贺亚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