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农民日报】走村串户“红马甲”

华中农大与武汉市王家河街道共建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站纪实

核心提示:《农民日报》近日发表了一篇我校与武汉市王家河街道共建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站纪实——《走村串户“红马甲”》,记者通过跟拍采访报道了一群穿着红马甲活跃在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道一带的工作人员,他们的行为被当地百姓称赞。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身穿红马甲,活跃在村头巷尾,跟乡亲们特熟悉,碰见谁都会彼此热情打招呼,上公交车总是有人抢着给他们买票。

他们有点像乡镇干部,吃在机关食堂,住在集体宿舍,工作在街道和村组。

他们很像社区和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东街的李大爷找他们管孙子,西村的王奶奶找他们劝媳妇。

他们更像文化下乡的演员,常办联欢会,人人有拿手戏,跟留守妇女老人孩子们乐在一起。

他们最像幼儿园的老师,开办“四点半课堂”,专门面对乡村儿童,孩子们一放学都往这儿挤。

但和这些角色不同的是,他们每做一件事都认真记录,每天晚上都开会讨论,每项工作都写总结,每个人都写论文,每两月轮岗换班。

他们究竟是“哪个部队”?红马甲背后写得很清楚:阳光社工。他们来自王家河阳光社会工作服务站。这是湖北省首家立足农村、服务农民的公益性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由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道与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共建,已历三载。

自从来了“红马甲”,留守孩子们乐了,留守老人们笑了,在外打工的父母们心中的石头落下了

“好哩,真是好哩!”一位奶奶拉着记者的手不放,一遍遍地夸着。

“你是他们请的托吧!”记者笑问,大家都笑了,老奶奶没笑:“不是请的托,我们这里家家都托他们的福!”

大家管这位奶奶叫“陈欣怡奶奶”,她孙女陈欣怡在这儿学习。她是王家河街边村里人,老伴去世早,儿子在外打工,留下上小学的孙女在身边。孙女缠着奶奶辅导作业,奶奶不会啊,孩子哭奶奶也哭。有人指引她到镇上“阳光社工”去看看,她带着孙女前来,果然有很多孩子在这里读书写作业,她问一个“红马甲”,一年要交多少钱,“红马甲”笑着告诉她不收钱,并热情地向她介绍,这里是专为留守儿童办的“四点半课堂”,孩子下午四点半放学后可以来这里,周末全天开放。“还为孩子补习,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奶奶乐得流出了眼泪。现在陈欣怡在这里学习得很好,欣怡爸爸一次次打电话来感谢社工老师“让他心中的一砣石头掉下来了”。

陈欣怡奶奶拉着记者楼上楼下参观阳光社工活动场地。这里原本是社区的老年学校,门前是个广场,大妈们的广场舞刚刚结束。这栋楼有两层,楼下是老人的天下,有棋牌室、谈心室、健身房、舞蹈室;楼上是孩子的世界,有图书室、作业室、手工室、活动室。

记者从一个叫余博的孩子身上看到了阳光教育带来的变化。

9岁的余博被乡亲们叫做“广州伢”,他生在广州,一直在广州上学,去年才转回老家,现在王家河小学上四年级。从大城市转到乡下,小孩完全不适应,不吃家里做的早餐,看不惯乡村环境,不愿跟同学玩,放学后把自己关在房里打游戏。爷爷奶奶着急,担心孙子得了“自闭症”。阳光社工来走访,帮助制定了一个方案。开头几天社工邀请余博到四点半课堂去,余博不愿去。后来请他去做游戏、看他喜欢的电影,他开始有兴趣了。社工找来叫岳子豪的小朋友与他做玩伴,两人成了好朋友。慢慢地,余博融入了这个集体。

一群老大妈过来邀记者去看演出,原来是阳光社工和王家河社区正在举办新春联欢会。不一会儿乡亲们都来了,像央视春晚一样热闹。节目很丰富,社工们都有绝活表演,老人和孩子是主角,记者坐在人群里,边看边听身边的老人们“解说”。

社工来了之后,帮他们组织了老年合唱团,另外还搞了楚剧团,把留在家里的老人都发动起来了,会唱的来唱,不会唱的跟着和,天天在排练,周周有演出,老人现在忙得很呢。

“红马甲”是一片阳光,温暖无数落寞孤独的心,是一把火,燃起乡村互助自助的希望

阳光社工站站长叫蒋俊杰,她是华中农业大学06级的毕业生,由于品学兼优被直接推荐读研究生,成为全国首届社工硕士。毕业后在深圳一家社工机构工作了两年,做到中层主管,在那里谈了朋友,正准备着加快发展,母校召唤她回来,聘请她管理王家河阳光社工站。她和男朋友认真商量后答应回来,2014年9月走马上任。

王家河阳光社工站2012年正式挂牌运业。该工作的总策划之一、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院长钟涨宝教授介绍,华中农大是全国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首批试点单位之一,阳光社工站既是社工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又是社工专业师生面向农村的公益性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对王家河“三留守”人员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在培养学生社工实务能力的同时,缓解了留守群体存在的社会问题,了解留守群体的社会需求,为政府出台社会政策提供咨询,服务站工作内容有三大项,一是组织建立以留守老人为主体的自助组织,二是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辅导,三是建立农村留守群体与地方政府沟通的桥梁。

“社工拿报酬吗?”记者问。

“不拿。”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万江红教授说,“社工学生都要参加社工实践,当志愿者。”

记者问:“这些为农民服务的开支谁出?”

钟涨宝答:“学校出一部分,街道出一部分。目前学校每年投资20万元建设社工站,王家河街道每年投资20~30万元用于社工服务,这叫政府出钱买服务。”

“社工们天天都做些什么事呢?”

蒋俊杰介绍:“探访是我们的第一工作。我们几乎天天走村串户,把王家河街道和附近四个村情况摸熟了。”

记者随手翻看了他们的“探访记录表”,每家探访都有记录,有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访谈目的、访谈内容及分析、是否需要跟进、跟进计划、负责社工签名五个栏目。每份记录密密麻麻的不少于2000字。

社工邓媛艳说:“活动是我们的生命力,通过活动产生影响,让大家知道和了解我们,参与进来,形成组织的力量。”

社工们天天搞活动,一天有好几个活动,每项活动也有记录和反思。看得出社工活动十分的认真,准备充足,总结及时。

“为什么事事都要记录要反思要总结呢?”

蒋俊杰说:“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科学助人。既然是科学,就离不开实验记录,离不开分析总结,离不开讨论研究嘛,它跟我们一般的行善活动不同,跟一般的志愿活动也不同。”

“哪里不同呢?”

“比方说,社会工作区别于志愿工作主要在于其专业性,这种专业性体现在社会工作科学的知识与方法上。我们开展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就是社会工作三大专业工作方法。”

为了缺失父母的孩子们,为了跟树说话的老人们,我们需要这样的“红马甲”,增强归属感,缓解离心力,增强润滑剂,减少摩擦力

“为什么要在王家河建社工站呢?”记者问。

“我们两家想到一块了。”王家河街道党工委书记杨飞说,“我长期做农村工作,很多事情政府没办法解决,行政能力和手段达不到,只有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

有一件事让杨飞长久不得释怀:他到一个山湾去调研,有个老人坐在门前,看见他便拉着说话,一口气说了好多话,他说很长时间没有跟人说话了,每天只能对着树说话,对着猫狗说话,对着太阳月亮说话。杨飞说他走了很远,回头看那老人还在自己说给自己听。这样的事如果有人有组织来帮助解决该多好。

杨飞还跟记者说出一组数字:整个王家河有孤儿33个,肢体残疾人234个,视力残疾人70个,言语残疾人26个,听力残疾人25个,精神残疾人74个,智力残疾人62个,留守孩子14岁以下的有6616人,14岁至18岁的有3020人,60岁以上老人12204人,其中空巢老人8360人。杨飞说:“这些都是社会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

杨飞之忧,与华中农大之责碰到了一起,撞出了火花,于是才有了王家河社会工作服务站的建立。

钟涨宝笑着说:“这就是一个要补锅,一个锅要补,两个刚好凑一对。”

街道主任李永刚、组织委员余燕华说,阳光社工站建立3年来,过去难办的事现在好办了,过去的上访户现在成了先进群众代表,党群干群关系和谐多了。

如何完善阳光社工站的工作,有序开展农村社工服务,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大家一起展开了热烈讨论。

“有一条根本性原则要坚持,那就是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钟涨宝说,“我们要通过社工服务,增强归属感,缓解离心力;增强润滑剂,减少摩擦力。”

杨飞认为:北上广一线城市的社工服务走在前面,都是政府出钱买服务的模式。政府要舍得拿这笔钱,不能等出事了才肯出大钱。

华中农大党委宣传部长程华东接着说,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阳光社工设施配套、队伍建设、服务内容、制度建设、群众服务五务合一的模式很好,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实验基地,特别是到偏远山区、湖区、到留守人员最集中、问题最突出的地方去办试点。

华中农大文法学院党委书记彭彬、副院长马华力认为,农村开展社工服务试点,不能单兵独进,应与青妇兵等群团组织的工作结合起来,与社区、村“两委”和群众自治组织工作结合起来,与当前全省进行的网格化管理结合起来,与全省推进的“三万”活动结合起来,与学雷锋活动和群众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

讨论在热烈地进行着,窗外又下起了雪,纷纷扬扬,远处的木兰山和近处的农舍山村一片银白,老人孩子们乐呵呵地欢呼着,“红马甲”站在他们中间十分醒目,在白雪映衬下更显得鲜艳亮丽。

作者:何红卫 余爱民

相关链接: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5-04/07/nw.D110000nmrb_20150407_1-01.htm?div=-1

  • 微笑
    微笑
  • 流汗
    流汗
  • 难过
    难过
  • 羡慕
    羡慕
  • 愤怒
    愤怒
  • 流泪
    流泪
相关阅读
关键词: 走村串户 马甲
    责任编辑:张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