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权话农药发展未来
讲座现场
(文|植科通讯员朱宇 张琼予 图|植科通讯员胡鑫)6月5日上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郑永权研究员做客我校“三农”讲坛,与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师生齐聚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一楼报告厅,作了题为“高效低风险是农药发展的必由之路”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姜道宏教授主持。
报告中,郑永权从农药的不可替代作用、农药高效低风险体系的建立及国内农药工作的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揭示出高效低风险是农药发展的必由之路。
郑永权首先指出,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政治安全的前提,也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他用数据证明农药对粮食数量安全的重要作用,“全世界每年利用农药挽回农作物总产量的30%~ 40% 损失,同时挽回经济损失达3000多亿美元。”他接着举例说明,20世纪末,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都曾尝试不使用农药,结果导致农作物减产惨重。针对上述他总结到,农药是现代农业生产中防病害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并且利用农药可以有效减少展黄曲霉素、赤霉菌毒素等生物毒素对农产品的污染。另外他表示,农药是一把双刃剑。在农药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对环境及非靶标生物的危害、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和增强有害生物抗药性等副作用,“因此,现代农药发展的新要求是既要保证数量安全,也要保证质量安全”。
随后,按照农药对防治对象的有效性和对非防治对象的安全性,郑永权对农药发展历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并提出现阶段农药应朝着高效低风险化方向发展。他强调,农药高效低风险是一个系统体系,包括高效低风险农药成分、高效低风险农药剂型、高效低风险应用技术以及高效低风险管理四个方面。他表示,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可将农药应用风险控制在人们可接受范围之内,同时能够缓解当前高效低风险农药品种不足、解决农药品种研发成本及时间压力的矛盾,从而推动高效低风险农药的研发。
谈到国内农药的研制工作及成果,郑永权列举了中国农科院研发的植物激活蛋白和昆虫抑制蛋白、昆虫几丁质代谢酶抑制剂等。然而,新农药的开发耗时、耗资,对此郑永权表示,就现有农药品种进行风险识别,是继续发挥现有品种效能、延长现有品种寿命、降低使用成本的必要选择,也是当前最简捷、最有效的解决措施。另外,针对当前使用农药严重过量的现状,他建议农民根据雾滴密度测试卡投放农药,“雾滴密度测试卡把典型低容量喷雾时的不同雾滴密度由稀到密排列成一把‘尺子’(比对卡),可让农民在田间地头就能够快速判断喷雾的雾滴密度,避免了农药药液流失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一些持久性高污染和高富集风险的农药如百草枯水剂,他提出在限用的同时,应加强生产监管和市场抽查的互相配合,从而做到有效管理。
【人物链接】郑永权,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农药化学与应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兼任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农业工作组专家、北京农药学会副理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等多项职务。曾多次应邀赴美国、德国进行合作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主编参编著作9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
(审核人:姜道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