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校新闻中心记者川竹 图|学通社记者 薛童)据教务处2015年本科生毕业论文查重结果显示,在随机抽查的1304份毕业论文中复制比率30%以上的共40人,占3.07%;复制比率在20%-30%的共75人,占5.75%。数据还显示,某学院71人中9人复制比例超过30%。
毕业论文应该是本科生的最后一堂课,是一种“仪式”,预示毕业,但论文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在学士学位这个初级学位上都有“不端”。
答辩进行中
毕业论文的最后一课,我们应该怎么上?
带着问题,6月18日,毕业典礼前两天,校新闻中心记者走访了植科院、生科院、资环院、食科院。
从“几乎废止”到“旗帜鲜明”
本科毕业论文(含设计)问题是大学扩招之后的“通病”,并非华农一家。“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我国高校各方面都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包括毕业论文。”植科院黄见良教授如是说。
之所以如此,他解释到,其实从育人的角度讲,我校一直坚持传统,对毕业论文一直要求严格,数十年如一日。而不争的事实是,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体量大”,师资并不能满足现在的学生规模,一个老师带若干学生做论文的情况是一种“常态”。在现行机制下,教师科研、教学、对外交流、社会服务压力大,对学生的指导也不可能尽然“手把着手教”。
“学生也有个三六九”,食科院何慧教授表示,“‘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与‘90后’大学生结合在一起,人在‘心情’不在,这是一种考验。”时代在变化,学生在变化,毕业论文没有变化,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挑战。
老师们在认真地看同学的答辩论文
当毕业季遇上就业季、安全稳定季,三个“季”像是有了“化学作用”。资环院副院长唐铁军说:“毋庸置疑,必须强调论文质量,同时也得注意,当毕业论文遇上‘找工作’,当毕业季遇上安全稳定,几重因素叠加在一起,孰轻孰重?不能用是与否来进行单纯地权衡。”
高职高专不谈学位只谈毕业,“985”院校保送生比例高,当升学深造居多时,论文质量自然有所提升。黄见良教授和邓秀新校长多次参与教育部教指委等组织的座谈会,他说,曾经一段时期,国家试图讨论废止毕业论文及其答辩,讨论的最后,压倒性意见是:毕业论文必须要做。
同其他学校相比,华农有自己的定位与办学特色,作为有着重视教学传统的大学,毕业论文质量被视为育人效果的重要指标。何慧教授指导毕业论文屡屡获奖,她表示,“我们学校作为‘211’大学,必须旗帜鲜明地做好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在她眼中,杜绝“不端”是底线,进实验室是过程。在她眼中,社会对大学生的评判是:“粗蛋白的制作都不会?难道毕业论文不涉及这个吗?”
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本就是一种实事求是
1952年,我校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当年招收本科生,对本科生培养的重视,一以贯之。作为本科培养的最后一关,毕业论文自然成了最重要的一道关卡。
以生科院为例,学院坚持过程管理,对本科毕业论文向来是严格依照程序办事:选导师、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答辩成为一种规范,严格控制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上限,全员参与,公开答辩,分组进行,有的答辩小组甚至“唇枪舌剑”,“长江”“杰青”齐上阵,对学生论文提出尖锐问题;更加关注育人过程:对考试作弊零容忍,大学四年,无论何时作弊,一律与学位“无缘”,“挂科”达到规定学分,零容忍,立即清退。凡此种种,都最终指向一个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怎样杜绝学术不端?植科院给出了答案:每个人一个研究方向,一人一题;每个人必须进实验室,弄清相关数据;分组答辩与公开答辩相结合,导师实行回避制,严控导师“放水”;对抄袭行为立即上报学校,一票否决。
师生的互动,共商论文
食科院为解决类似问题,通过走访相关院校等方式,实地“讨要”先进经验。食科院将学生分为31个答辩小组,将每小组得分最后10%抽取出来,进行专家“诊断”,问题较大的要提供论文电子版重查或提供实验记录本审查,不符合要求的,将进行二次答辩,今年就有5人将进入6月23日举行的二次答辩。
毕业论文要求严格,但并不意味着毕业环节没有人性化措施。食科院副院长张柱红在他给导师的温馨提示中写到:“请您不要嘲笑学生,无论学生做得如何不好,他(她)毕竟是学生,视学生为己出。”资环院副院长唐铁军也表示,在做毕业论文和找工作相叠加的日子里,学院尽量在请假问题上做到人文关怀,对于参与二次答辩的同学,学院安排在6月底进行,给足近20天时间让学生认真修改论文。
向同学提问的老师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这是一个事实,甚至被社会诟病。事实上做毕业论文的过程、经历可能远比其本身重要。黄见良表示:“我们注重过程管理和平时教育,培养学生做科研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实验数据并不科学,但是学生把实验数据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清楚,这也是一种科学精神。”
面对问题,各学院在做毕业论文答辩“顶层设计”时就对有些问题进行预设,出谋划策,有问题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实事求是。
未来思考:持续改进、摸索前行
对于毕业论文,一位教授表示:“我不担心我们的学生教不好、学不好,就担心我们的管理不到位。”
对于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实大家一直在思考。张柱红认为,管理工作和制度设计都应该跟上,同时,导师的作用也要发挥:“导师要把好关,在学校学术委员会的统一指导下,注重规范,严防作弊,严控‘放水’。”
专家学者齐上阵
唐铁军表示,“学校应该从时间设置上进行改革,给学生就几天的答辩时间,答辩完了就毕业典礼,时间上不能很好地保证,周期可以再长点,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他还说,答辩形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研究型的应该做论文,应用型的可以做设计。黄见良还补充道:“类似产业服务的毕业设计,可以做调研报告,不同办学定位可以有不同的毕业方式。”何慧教授也表示,形式可以多样,“但我不赞成有的学生把综述来作为毕业论文,没有经过科学实验和科研训练。”
这些问题一直在探讨、摸索。
“二次答辩不要仅仅只有条文,要常年坚持。”何慧对食科院的探索表示肯定。她发觉,其实很多学生都想做好毕业论文,她举例说,一个学生在答辩时,仅仅因为自己错了一个字,便把自己已经打印好的论文重新打印一遍,检查好了后再答辩。
生科院副院长金安江说,其实毕业论文的重要意义是让学生接受科研训练,学会如何提出科学问题、验证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这本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尤其对于那些不再进行研究生学习的同学来说,这是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老师和学生一同重视,才能使这个过程完美。
有人说毕业论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人说毕业论文是最后一课,有人说毕业论文是一次洗礼,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说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最后环节,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征,其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针对一些本科毕业论文走过场、没必要或者做不出什么成果的质疑言论,教务处负责人认为,本科毕业论文重在过程训练,而不苛求创新成果,关键是环节到位,而不是仅看答辩结果。
2015年,我校将有4453名同学毕业。相关结果显示,6月20日,4424名将顺利毕业,29名延长学制。毕业论文,最后再科学、规范、诚信一次,何妨?
(审核人:程华东 刘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