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近日,有媒体报道“华中农业大学规定学生中晚餐消费高于6.2元就取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格”,是否属实?
答:学校没有这个规定。学校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中的相关表述为“参考学生一卡通消费情况”。目前,学校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还在进行中,也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学生因为中晚餐消费高于6.2元被取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资格的情况。
这两天,有媒体对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进行了报道,在此,我们向长期以来关注和支持学校工作包括学生资助工作的各媒体表示感谢。
问: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答: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金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口粮钱”,用于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安心学习、完成学业。如何管好、用好这笔钱,是我们的重大责任。这些年,我们在提高资助精准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一直在不断改进、完善。
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每年都在进行。我们作为负责这项工作的职能部门,根据上级部门和学校有关政策和要求,严肃、认真、公平、公正、合理开展认定工作。我们在认定过程中一般会通过家访、函调等调查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再通过班级同学根据其日常衣食用等情况对申请人进行民主评议,选出符合资助条件的经济困难学生,最后经过学院审核和学校审核,建立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档案。这一过程中,如果出现对认定有异议,将进行复议。整个程序是公开的。在认定过程中,特别强调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
今年,我们借鉴一些兄弟高校的做法,把学生在食堂的一卡通消费情况作为参考依据之一,目的是想多一个参考因子,进一步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性。
问:对于学生在食堂的一卡通消费情况,你们是如何“参考”的?
答:在上述认定程序步骤完成后,如果发现已初步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其消费偏高;或者学生未能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其消费又偏低,我们都将进一步了解、核实,力求认定结果准确、真实。
我们的初衷是想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在食堂的消费情况,以供认定时参考,使认定工作更加客观、公正、准确,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简单、机械的情况,导致部分同学误解,有些同学甚至感到委屈,对此我们感到愧疚,深表歉意。有人担心这样的做法会造成学生“比拼少吃”的情况,我们认为只要解释清楚,把工作做细,应该是不会发生的。请同学们全面理解学校的有关政策和办法。根据此次同学们的意见,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完善有关办法。
问:每个学生用餐习惯不同,学校通过食堂一卡通消费数据来判断学生是否贫困是否合理?
答:今年一卡通消费统计,抽取了学生在学校各食堂用餐消费记录,在时间点上选取了绝大多数学生在校的日期,这样的抽样调查,相对合理。当然,我们不排除少数学生可能因为个别餐次未在食堂消费,或用自己的饭卡帮同学带饭等原因,导致平均消费数值显示过高或过低。我们知道一卡通餐均消费低的不一定就贫困,餐均消费高的不一定就不贫困,因此,我们在制度设计时,没有把食堂消费情况作为认定条件和依据,只作为参考因子之一,不一刀切,不硬性规定。同时,我们设置了“校正”机制,建立了申诉、复核、反馈渠道,尽力避免“该评的评不上,不该评的评上”。
问:如何看待社会上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该不该吃饱、该不该吃好”的讨论?
答:国家一直强调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切实保证各项高等学校资助政策和措施落实到真正困难的学生身上。如何更准确、更有效、更好地开展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各高校长期以来共同面临的难题。
我校作为农业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相对较高,因而一直在积极探索提高资助精准度的办法。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今年首次将大数据作为参考依据之一纳入申请和认定体系,以期将“口粮钱”更精准、更及时地送到最需要的困难学生手中。我们做的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找到和找准吃不饱、吃不好的学生,通过资助让他们能吃饱、吃好。另外,学校也通过在食堂开设经济套餐窗口、“米饭管够”等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吃饱吃好。同时,我们也重视对学生进行合理消费、杜绝浪费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学校对学生资助工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教育部相关政策,完善多元化资助渠道。学校从学费总收入中提取20%作为勤工助学、贫困生补助和校内奖学金等资金;设立企业奖助学金,每年资助金额达2000余万元;多名院士、专家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资助品学兼优的经济困难学生,力求最大限度对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
我们将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办法,做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在此,我们也呼吁全社会能够给予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为真正需要帮助的经济困难学生“雪中送炭”。同时也欢迎大家给我们“支招”,监督我们的工作,帮助我们把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做得更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