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副校长
讲座现场(摄影吴诗凡)
南湖网讯(学通社记者孙嘉宁)11月12日下午,副校长吴平做客公共管理学院教学工作坊,带来题为“教师本色,学者情怀”的主题报告。
教师本色:做人、做学问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讲座伊始,吴平引用梅贻琦的话阐述道大学教师是大师、精英、学校精神的代表。吴平认为,大学教师要做护林人,应该尽心、出力、问心无愧地引导学生成长。大学教师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楷模。
“何以为师?”吴平指出了两个方面:做人与做学问。在做人方面,吴平提到,教师应当具备一个立体形象,要做一个德行与智性并举的人,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师德的含义更在于正己、敬业、爱生。”吴平说。提及教师做学问方面的理解,吴平用自己与学生一起编辑《中国编辑思想史》,并且共同探索研究方法的经历指出,老师不仅仅应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知识的创造者、生产者。
现代大学的使命与追求
吴平指出,现代教育的使命,是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在科研中创造知识,最终利用知识推动社会进步。“教育关系到人类进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对此,吴平认为要有全球视野的办学理念,要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全人教育。
对于现代大学的追求,吴平批评了学术界的“商气”,再次强调学究之气与师德。将没有大师的教育比作虽然商品充斥但却没有名牌的经济。吴平说:“教育要以培养和谐的人为最终目的,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充分着眼于人文意义,不被金钱所左右。”此外,吴平表示教师还应教学生学会生存,生存能力是一个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应得到广泛关注。
大学课堂的言与行
吴平从学生上课坐后排吃早餐的见闻讲起,指出规范大学课堂言行的重要性。“教育是一项艺术,在于它不仅具有规范性,也具有技术性。”吴平认为大学教育存在一定差异性,大学教师要根据差异实施教育,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初等教育的缺失,大学教师们应着重关注概念的把握,引导学生做好概念理解,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应更偏向指示途径,增加学生参与度。此外,在教学方法论上,吴平表示应当重过程,实现动态认知。“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是让他们学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途径。”吴平说。
最后,吴平以儒学名句作结,指出为人师表的最高境界——君子动而为天下道,行而为天下法,言而为天下则。
审核人:王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