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俊锋 程伟光 刘鹏 朱伟华 陈杰 祁万强 行向辉 王辰越 摄影报道《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9日 10版)
东南大学支教老师汤育春在内蒙古准格尔旗民族中学为孩子们上数学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支教老师山川与83岁奶奶敖桂先交谈学生情况
中央财经大学支教老师卢学倩组织学生们模拟竞拍
首都师范大学支教老师高辰在办公室备课
浙江大学支教老师余雅蓉通过模拟法庭教给学生们更多的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
东南大学支教老师霍萌萌讲解如何使用步步高家教机
中山大学支教老师蔡炽聪课间休息时为同学们答疑
西北大学支教团老师徐嘉晨、林依硕与陕西省富平县齐村镇和平中心小学的孩子们
浙江大学支教老师李政杰、陈思达与学生们打篮球
清华大学三位爱美的支教老师毛雯芝、陈晓姝、王媛媛在玩自拍
华中农业大学支教老师徐瑞、方晖在课间休息时与同学们做游戏
东南大学支教老师周洁教孩子们拓展游戏
芒市第八中学校长章正富带领首都师范大学支教老师在七年级学生陈显峣家走访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支教老师李康震、汪衍在家访
华中农业大学支教老师周怡课余与同学们聊天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左二)向华中农业大学年轻的支教老师传授支教经验
湖北省恩施州摩峰小学同学们获赠新的学习用品后欢呼雀跃
东北林业大学支教老师孙阔在教学生们使用显微镜
中山大学支教老师赵一霖、徐舒慧与学生们在一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广西凌云县支教团
首都师范大学云南芒市支教团
中山大学西藏林芝市支教团
西北大学陕西富平县支教团
中央财经大学山西灵丘县支教团
清华大学青海湟中县支教团
东南大学内蒙古准格尔旗支教团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建始县支教团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青冈县支教团
浙江大学四川昭觉县支教团
日前,由共青团中央、光明日报社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举办的“2015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活动圆满结束。由多位摄影记者组成的采访团从北京出发,兵分十路,历时半个月,行程上万公里,先后深入到山西灵丘县、陕西富平县、西藏林芝市、云南德宏芒市、广西凌云县、青海湟中县、内蒙古准格尔旗、湖北建始县、黑龙江青冈县、四川昭觉县等地,探访了10支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生支教团,用一张张生动的照片,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支教故事。
曾有人说,支教是为了把知识带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也有人说,支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偏远地区孩子们的精神追求。然而,在支教团志愿者们看来,支教是给孩子们带去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副翅膀,让他们可以用这双眼睛、这对耳朵和这副翅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听听不一样的声音、放飞七彩的梦想;支教还是一种甘于奉献的精神,是“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是对祖国、对西部教育事业的奉献。
为了这个善良而质朴的愿望,这些在城市里长大的大学生们,暂别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到偏远地区进行支教。还在上大学,尚未踏入社会的他们,自己都还是大孩子,却已经开始为一群小朋友的人生指点迷津了。为了不辱使命,他们克服了生活条件的严重落差,从零开始摸索教学经验,还要时不时地给学生们来上一堂人生课。等待他们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卢学倩是中央财经大学的一名支教团成员,到山西灵丘县史庄九年制学校支教仅仅一个月,恶劣的环境已经把她从一个娇滴滴的女孩子变成了“女汉子”。她告诉记者:“教师宿舍是和学生宿舍挨着的平房,大门面向操场。白天稍微敞一会儿门,就会有各种虫子飞进来,有的时候晚上下地会突然从床下窜出一条黑黑长长的蜈蚣,或者一只大蜘蛛。最开始我怕得要死,但现在已经可以淡定地拿起拖鞋拍死害虫,然后继续入睡了。”
比起卢学倩,在湖北恩施建始县官店镇摩峰小学支教的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周怡,则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情况。当地用水极其困难,每天晚上,她和其他支教团成员只能简单洗漱,洗澡是个奢望。由于校舍重建,男生住到了食堂里,女生则挤在向村委会借的一个房间里,没有窗户通风换气,一进门就是一股扑面而来的怪味。
在西藏林芝的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魏耀成正在努力适应高原干燥的气候、强烈的紫外线,以及可怕的高原反应。在云南德宏芒市三台山德昂乡支教的郭笑妍沿着泥泞的土路来到了大山深处的学生家里家访,在那里她第一次看见了简陋的茅草房和吊脚楼。坐在学生空荡荡的家里,郭笑妍心里感慨万千。爱心企业e租宝跟随采访团的脚步,为艰苦地区的孩子们送来了电脑和文具,孩子们兴奋地把文具抱在怀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环境虽然艰苦,然而孩子们对老师的关心和信任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给了支教团志愿者莫大的鼓舞和无穷的力量。这股力量,支撑着他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根。
来支教以前,支教团中的很多人根本没有接触过老师这个职业,为了做好教学工作,熬夜备课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好在爱心企业步步高教育电子送来了家教机,里面丰富的名师讲课视频和同步教辅,不仅给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帮了支教团成员的大忙。通过观摩家教机里面的名师讲解视频,他们对教学中遇到的重点难点以及讲解技巧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由于经济的落后和环境的闭塞,支教地的孩子们学习意识薄弱,对学习的兴趣不高是普遍现象。如何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成了支教团成员们每天都在不断探讨的问题。
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庄莹,在内蒙古准格尔旗第九中学担任科技课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声音是什么,庄莹在课上用投影仪放映了一部国外拍摄的视频。视频中,研究人员和音乐家配合,通过水、火、电、沙等介质,让优美动听的音乐变成可以看得见的赏心悦目的画面:鲸鱼和海豚的歌声,变成了水面上花朵一样的美丽波纹,电子琴的声音被转换为震动波,让洒在铁板上的沙子随之扩散、解构并重组,形成复杂的纹理。孩子们用惊呆了的表情,看完了整段视频,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庄莹用PPT和动图将声音传播、超声波、次声波的概念和原理一一解释,并穿插互动,到下课铃声响起,学生还舍不得离开,围着庄莹兴奋地问各种问题。
在支教团成员的努力下,孩子们爱上了学习,也爱上了这群大孩子一样的“小老师”们。由于很多支教学校的学生都是长期寄宿的留守儿童,因此,这些孩子和支教团成员相处的时间格外长,在孩子们心里,他们既是老师,也是亲人。
尹浩浩,东南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内蒙古分队的成员,于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在内蒙古准格尔旗第三中学支教,负责物理学科。此次,他作为东南大学学校团委派出的代表重返支教学校。推开教室门的一刹那,孩子们惊呼着围上来,激动的直抹眼泪。一个坐在墙边、戴着眼镜、泪流满面的女孩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尹浩浩告诉记者,这个女孩是梁翠娥,在尹浩浩支教期间,她每天课后都会来办公室问问题,不仅是物理,还有数学或英语。去年圣诞节,许多学生给尹浩浩送来自己亲手做的贺卡,梁翠娥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上这样写道:“尹老师,我可以叫您哥哥吗?在您身边我从不会觉得紧张和害怕,所以才老是找您问问题。谢谢您!”后来,尹浩浩专门针对她各科存在的问题,对她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直到现在,通过网络,尹浩浩仍然在继续辅导她。
这样温馨的故事,在支教团成员和孩子们之间,每天都在不断上演着。支教的过程不仅仅是支教者对受教者的教育和帮助,还有支教者自己在支教过程中完成的价值观洗礼。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三中学支教的黄显乔,在当了老师后,才体会了其中的辛苦。在教师节的时候,她给一位毕业之后多年未见面的高中老师发去了祝福短信,老师的回信,对她的触动很大。老师在回信中这样写道:“既然是志愿支教,那就得用心做,不论结果如何,只要问心无愧,对得起学生就好,人的经历是一笔财富,即使当一天老师,也要让学生对我们老师留有好印象。”
在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沙里瑶族乡阁楼小学支教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山川,带着出征仪式上“传播公大特色文化,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的誓言,希望通过这次支教,帮助大山里的孩子们走出困境,继续学业,燃起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