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网讯(通讯员黄仁艳)有这么一个人,他博士延期,毕业后又一度迷失科研方向;申请基金多次不中,第一篇Plant cell文章历经5年才得以发表;没有一天出国经历,却能在短短数年间从普通讲师晋升为教授,第一年“优青”申请失利,第二年却申请“杰青”成功。有人称他为学术界的一个传奇,他就是中山大学王宏斌教授。12月24日晚,王宏斌教授作客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沙龙第157期,第二综合楼C602房间过道和门口都站满了人,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王宏斌的分享引起现场师生的强烈共鸣。
科研思路需要适时调整
王宏斌博士期间主要从事水稻育性控制基因S5的克隆与功能研究,但课题进展不顺,工作曾一度陷入停滞,导致无法按期毕业,博士也被迫延期。他决定自学《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尝试从进化方面寻找出路。于是王宏斌调整了研究思路,转而开展了S5基因区段的进化分析,最终文章得以发表,顺利毕业,并帮他找到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王宏斌的第一篇Plant cell文章的发表也经历了相似的遭遇。多次投稿均遭遇拒稿,尽管心情郁闷,但他并不气馁,根据编辑反馈的意见,认真修改文章,补充试验。经过5年的漫长历程,文章最终被Plant cell接收。投稿和发表的过程,也是他新的研究方向确立的过程,从原来的根系发育研究转变为免疫调节。当半夜收到接收函,王宏斌一夜无眠,并在凌晨冲到海边,拍下冉冉升起的红日作为纪念。回忆起这些经历,王宏斌感叹道“做科研是一个坚持的过程,任何挫折都是你前进的动力”。
认真你就赢了
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资金的支持,王宏斌也与在座师生分享了自己基金申请的经历。最初几年连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青年基金都无功而返,不仅是因为竞争激烈,而且自身的基本条件还有所欠缺。但他没有放弃,而是结合落选的原因不断加强自身的积累,并在第三次申请的时候终获成功,拿到了自己独立研究的“第一桶金”。王宏斌细致保存着每次基金申请的评审意见,从批评中寻找赞美和前行的力量。比如,第一次评审尽管三个评委都对研究方案和基础提出了质疑,但有一个评委赞扬他基金写作非常认真,他把此当做莫大的鼓励。
做科研要多看多想,保持乐观的心态
现场有学生就文献阅读向王宏斌提问。他表示,看文献时不仅要看文献本身,还要看文献的前世和后续,寻找文章存在的漏洞,学习文章涉及的研究方法等,这样才算把文章真正解读完全。他还表示,做科研要主动追求,合理争取,更要有毅力。王宏斌回顾说自己Plant Cell文章也曾被拒,但自己根据编辑提出的意见,进行了合理的辩解,最终打动了编辑,文章得以接收。他说,许多事情都是人与人的沟通,而这个过程需要自己全心全意的投入,不要轻言放弃。王宏斌还表示,做科研的同时更要学会享受生活,保持乐观的心态,“我们现在都拥有自己的学位和工作,但如果哪天我们什么都没有了,我们也要依然保持乐观、用向上的心态去开始新的生活。”
王宏斌分享期间,与现场师生积极互动,参加的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来自园艺林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艾国认为:“收获很大,不管是从如何读文献,还是如何做实验、想思路、品科研,都收获颇多。最大的感触王老师能取得成功,背后的艰辛是我们从没预料到的,背后的默默沉淀更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缺少要经历的历练。”
人物链接:王宏斌博士,1977年1月生, 2005年6月于中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至今,2013年受聘中山大学生物学教授。现为“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及“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骨干。教学方面,主讲国家精品课程两门、主持国家资源共享课程一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多篇。科研方面,专注于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植物学顶级期刊Plant Cell,被包括Nature、PNAS等主流期刊。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审核人:黄远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